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唐代。刘长卿。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24页
此诗作于刘长卿旅居扬州之时。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秋日登高,来到吴公台,写下这首吊古之作。
参考资料: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47-248页
此诗作于刘长卿旅居扬州之时。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秋日登高,来到吴公台,写下这首吊古之作。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吊古诗。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第二联一写近景,一写远景,第三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诗人登上南朝旧垒吴公台。台上的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远望山峦,皆在云罩雾缭之中。傍晚的太阳沿着旧日的堡垒缓缓下落,寺院中传出的钟磬之声慢慢向空林中扩散。秋风四起,这钟磬之声也似带有一种寒意。南朝故迹尚存,人去台空,只有长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阳中独自流淌。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此诗将凭吊古迹和写景思乡融为一体。对古今兴废的咏叹苍凉深邃。全诗写“远眺”,而主导情绪则是“悲秋”。通过对深秋景象的描绘,熔铸了诗人对人生、社会、时代的凄凉感受。此诗文笔简淡,意境深远,乃“五言长城”的上乘之作。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诗。首联扣题,挈领全篇。由台上落叶起兴,触景生情,悲秋意绪溢满纸端。秋风飒飒,落木萧萧,使人顿生悲凉之意。“秋入”二字有的版本作“秋日”,可能出于对仗工稳的考虑,“秋日”与“古台”相对才恰切。但我以为用“入”字更妥贴,首先它紧承上句末尾时间名词“后”字,揭示了诗人情随景迁的心理流向。其次用“入”字这个趋向动词更有力度,更微妙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怅惘。怀乡病本足以令人黯然伤神的了;且时又逢秋,这种乡愁之苦就更增一层了,仿佛秋风秋气将诗人的一颗伤痕累累的怀乡之心团团裹挟住,沉甸甸的,无法解脱。再者,律诗首联并不苛求对仗,用“入”字,使句法灵活而不板滞。
颔联宕开一笔,不写乡思;转而细写登台所望之景,别开生面。上句写近景,寺院地处荒山僻岭,故而人迹罕至。着一“野”字,分明投射出诗人处江湖之远、仕途失遇的苦闷;着一“少”字也暗示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独。下句写远景。隔岸青山层峦叠嶂,云遮雾绕,清净幽深:这样一个超然于熙攘尘世之外的所在或许是荡涤诗人心头重重烦虑的佳处。此联景中含情,宛然有一种横空出世的虚静散淡的韵致。
如果说颔联是用一片清幽的风景将诗人内心的愁绪清洗冲淡,乃至使读者突然不见了诗人乡愁的影子;那么颈联则由作者的运命乖舛之酸辛跃迁到朝代兴替之感喟,笔触更浑厚了。颈联继续写景,由远而近,写出了古台四周苍茫的暮色,用笔细致。上句写远景。西风残照,落日熔金,废垒寂寂,钟罄悠悠,声振空林······时间仿佛停止了脚步,空间似乎也在沉思。诗人工于用字,“依”字下得极雅,极有韵味。“依”字在句中有“枕靠”“依凭”之意,夕阳本是无情,而用“依”字,却赋予“夕阳”人格化的形象,仿佛这渐行渐远的夕阳也为“古台”“旧垒”的沧桑之变而叹惋悱恻,而眷恋难舍。若说上句妙在绘形,则下句是精于摹声。以“寒”字来修饰钟磬的声音,将听觉感受的印象转化成触觉感受的形象,这是通感手法的得体运用。诗人还觉得不够到位,又以“满”字加以强调,写足了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意境。俞陛云说“此二句试曼声诵之,不仅写荒寒之意,且神韵绝佳”,诚为切中肯綮。刘长卿曾有“谪居秋瘴里,夕阳何处归”的感喟,这两句表面上是发思古之幽情,但其底里深处还是脱不了自我身世之痛。
尾联议论抒情,因眼前之断壁残垣的萧索败落的景象,而浮想起南朝的繁华与战乱等等,只觉满腹的惆怅。“惆怅”是本诗的关键,点出了主旨。明则为历史兴衰无常而惆怅,实则有人生坎坷多难而伤感。刘长卿《送子婿崔真父归长安》中写到“惆怅暮帆何处落,青山隐隐水漫漫”,理想破灭、前途难料的凄苦消沉还是融合到吊古伤今的慨叹中来了。值得一提的是,“惆怅”一词(或说“惆怅”这种情绪以及与之相关的诸如“夕阳”“暮钟”“暮帆”“独鸟”“白发”等等意象在刘长卿、李端等大历诗人的诗作中是屡见不鲜的)。“长江独至今”这句以景语作结。大江东去,南朝英雄们都已被浪花淘尽,无处寻觅沈之、吴明彻的踪影。正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依旧夕阳红”,历史的虚无、人生的幻灭等等情愫随着这訇然的江流声纷至沓来。这不仅是刘长卿一人的心灵哀歌,也是中唐时期大历诗人共有心态的裸呈。
《唐诗癸签》说“刘长卿得骚人之旨,专主情景”。宋荦《漫堂说诗》说刘长卿五律“清辞妙句,令人一唱三叹”。此诗即是典例,全诗既“工于铸意”,又“巧不伤雅”(清人沈德潜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蕴藉,回味不尽。
参考资料: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47-248页
2、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七):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12-114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梅竹轩为刘坚赋。明代。陈琏。谁似卢村处士家,梅花烂漫竹交加。孤山旧入林逋咏,三径曾闻蒋诩誇。老节傲霜经岁序,暗香和月到窗纱。知君久负清贞操,爱此相看度岁华。
过顾叔潜得题字。明代。黎民表。幽寻不在远,吏隐占青溪。乡梦衔杯失,新诗摘叶题。萤疏经雨乱,花好傍人低。日出铜街静,犹能散马蹄。
南园杂诗六首·莲房。宋代。司马光。莲房前后熟,供啖不须齐。肉嫩山蜂子,棱深天马蹄。尚连余蕊在,深映乱荷低。脆美知新采,近根犹带泥。
来至桂州叶潜仲以诗相迎次韵一首。宋代。刘克庄。柘冈西路别君时,几见天涯柳弄丝。横草壮心空忼慨,覆蕉残梦懒寻思。羞将白发趋新府,却忆青山领旧祠。犹有南来奇特事,马头先得故人诗。
发秦州(乾元二年自秦州赴同谷县纪行)。唐代。杜甫。我衰更懒拙,生事不自谋。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汉源十月交,天气凉如秋。草木未黄落,况闻山水幽。栗亭名更佳,下有良田畴。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密竹复冬笋,清池可方舟。虽伤旅寓远,庶遂平生游。此邦俯要冲,实恐人事稠。应接非本性,登临未销忧。谿谷无异石,塞田始微收。岂复慰老夫,惘然难久留。日色隐孤戍,乌啼满城头。中宵驱车去,饮马寒塘流。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吉水春暮访蔡文庆处士留题。唐代。李中。无事无忧鬓任苍,浊醪闲酌送韶光。溟濛雨过池塘暖,狼藉花飞砚席香。好古未尝疏典册,悬图时要看潇湘。恋君清话难留处,归路迢迢又夕阳。
送洪季阳分教横州嫌呈丁师二首。宋代。刘宰。五百人中占上游,四千里外客诸侯。南中赖有贤方伯,处我应须胜自谋。
十台怀古 其八 铜爵台。明代。陈琏。漳河河边起铜爵,烜赫威声穷朔漠。台中妖姬盛如云,凤帐鸾帏翠罗薄。清歌一曲秋风前,飘飘吹入青云间。台前老树恨未已,至今叶染啼痕斑。当年艳骨归何处,鸟能清歌柳能舞。欲持斗酒酹英雄,寂历西陵暗风雨。
正月游片瓦岩道人留竟日适兴成诗。元代。廖大圭。片石成岩屋,高扉寂莫滨。雪晴来野客,春早见幽人。烟火寒山近,盘蔬午甑新。留连爱林麓,城郭有嚣尘。
寄留二君仪。宋代。郭祥正。今岁看书眼觉昏,忆君待酒只销魂。临漳姑孰五千里,怀抱何时得再论。
偕黄叔明王元吉钱伯云张梦辰金彦振元夕观灯。明代。袁凯。七人四百九十岁,吴家堂上看花灯。皓首庞眉方满坐,金杯玉碗出清冰。三寸黄柑浑似蜜,百壶春酒况如渑。今日相逢总知己,老夫欢喜欲飞腾。
秋夜独醉戏归。宋代。陆游。弊袍羸马遍天涯,恰似伶优著处家。社瓮嫩醅初泛蚁,寒缸残烬自成花。幽窗照影乌巾折,醉手题诗淡墨斜。莫恨久为峨下客,江吴归去得雄夸。
过邻家戏作。宋代。陆游。老脱朝冠岸幅巾,时时乘兴过比邻。缾无储粟吾犹乐,步有新船子岂贫?醅瓮香浮花露熟,药栏土润玉芝新。相从觅笑真当勉,又过浮生一岁春。
和许寺丞泊钓龙台见寄。宋代。蔡襄。钓龙台下舣行桡,猎猎船旗待晚潮。万里征人应怅望,一川秋色正萧条。雨云来去山明灭,风浪高低日动摇。有志四言男子事,莫怀乡国便魂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