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何皎皎。清代。佚名。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参考资料:
1、郭茂倩编 崇贤书院释译.乐府诗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314
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有多种说法。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找不到“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今人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参考资料:
1、萧 统.文选(套装共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343
2、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37
此诗通过皎皎明月抒发主人公的愁思。其主题有两种解读:一说塑造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一说刻画了一个独守空闺、愁思难寐、徘徊辗转的闺中女子形象。全诗充分运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主人公丰富复杂的情感是通过人物的自我意识活动以及由意识而诱发的行动来表现的,具有文学的形象性,而且更把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揉合在一起,富有抒情诗的特质。
按第一种说法,此诗为游子思乡之作。
游子的乡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更深人静,那千里与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羁旅人的思绪。谢庄《月赋》曰:“隔千里兮共明月。”李白《静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于这首无名氏古诗中的主人公来说,同样是这种情绪。“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当他开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洁时,也许是兴奋的赞赏的。银色的清辉透过轻薄透光的罗帐,照着这位拥衾而卧的人。可是,夜已深沉,他辗转反侧,尚未入眠。
不是过于耀眼的月光打扰他的睡眠,而是“忧愁不能寐”。他怎么也睡不着,便索性“揽衣”而“起”,在室内“徘徊”起来。游子“看月”“失眠”“揽衣”“起床”“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他醒着的时间长,实在无法入睡;同时说明他心中忧愁很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态,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痛苦的剧烈。
诗写到这里,写出了“忧愁不能寐”的种种情状,接着写“忧愁”的原因。“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这是全诗的关键语,画龙点睛,点明主题。这两句虽是直说缘由,但语有余意,耐人寻味。“客行”既有“乐”,为何又说“不如早旋归”呢?实际上他乡作客,何乐而言。正如汉乐府相如歌辞《饮马长城窟行》所说:“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与相为言。”而异乡游子欲归不归的情状和他们所处的客观现实是密切联系着的。即如此诗的作者,大概是东汉时一个无名文人,在他那个时代,往往为营求功名而旅食京师,却又仕途阻滞,进退两难。这两句诗正刻划出他想归而不得归无可奈何的心情,是十分真切的。
作者点出这种欲归不得的处境后,下面四句又像开头四句那样,通过主人公的动作进一步表现他心灵最深层的痛苦。前面写到“揽衣起徘徊”,尚是在室内走走,但感到还是无法排遣心中的烦闷,于是他走出户外了。然而,“出户彷徨”,半夜三更,他像梦游似的,独自在月下彷徨,更有一阵孤独感袭上心头。“愁思当告谁?”正是这种“独”、这种“彷徨”的具体感受了。古乐府《悲歌》云:“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向千里之外的故乡云树引领而望,可是又不能获得“可以当归”的效果,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失望。他实在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折磨了,他又回到室内去。从“出户”到“入房”,这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腾的愁情推向顶点,以至再也禁不住“泪下沾裳衣”了。全诗共十句,除了“客行”二句外,所描写的都是极其具体的行动,而这些行动是一个紧接着一个,是一层深似一层,细致地刻画了游子欲归不得的心理状态,手法是很高明的。
按第二种说法,此诗抒发女子闺中望夫之慨。
闺中女子的愁思由明月引起。这里的“罗床帏”指闺房。夜深人静,孤寂难耐的时候,月光皎洁照耀着床帐。原本“忧愁不能寐”,月光的照临更勾起若许的情思,只好披衣而起,徘徊于闺室。开头两联,就形象生动地把一个辗转徘徊的孤闺女子亮相于明月清辉之中。“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是女子心头对“客行”在外游子的劝说,有抱怨,也有期许。这一联是对全诗主题的揭示。但说归说,怨归怨,在此时此刻他不能听见,也不能回来。这满腹的愁思无人可以告诉。无可奈何,只好孤独地到院子里去流连彷徨,去对月倾诉。但月亮照我影,却难慰我情,抬头仰望愈久,而“忧愁”愈添,不得不回到房屋里去,止不住的泪水打湿了衣裳。这里诗人以泪写愁,以泪写苦,以泪写思念,“泪下沾裳衣”不但说泪多,而且把情感推向高峰。后两联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参考资料:
1、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64-166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佚名。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初望庐山。宋代。晁补之。休说江南青未了,一庵一径可容身。宦程正迫西风急,未是卢山伫足人。
满江红 玉簪次班彦功韵。元代。张雨。玉导纤长,顿化作、云英香荚。风弄影、录鬟撩乱,搔头斜插。璞小还思钗燕并,丛幽略比蕉心狭。看柔须、点缀半开时,微烘蜡。冰箸瘦,琼枝滑。芳径底,谁偷掐。怕夜凉消得,锦围红匝。鹅管不禁仙露重,蜜脾剩借清香发。待使君、绝妙好词成,须弹压。
挽中书舍人王孟端 其一。明代。金幼孜。雅韵高怀夐绝伦,矫如脩鹤出风尘。半生浪迹甘羁旅,一日蜚声列近臣。自信王维非画史,谁知贾至是诗人。高斋夜雨看遗墨,欲赋招魂泪满巾。
题建造寺。唐代。刘乙。曾看画图劳健羡,如今亲见画犹粗。减除天半石初泐,欠却几株松未枯。题像阁人渔浦叟,集生台鸟谢城乌。我来一听支公论,自是吾身幻得吾。
次黄伯厚惠纸衾韵。宋代。陈起。冷浸溪藤松下月,密缄远寄袁安雪。忍蹴茸茸一径毡,依约江行晓时节。
题张延之觉寺亭。宋代。廖刚。迷途非远复,靖节子其徒。止水明心法,行年见道枢。俨如还旧国,端是得遗珠。燕处今何事,春风咏舞雩。
六么令 其一 次韵刘养源赋雪。宋代。周密。痴云剪叶,檐滴夜深悄。银城飞捷翠垄,占祥丰年报。白战清吟未了。寒鹊惊枝晓。鹤迷翠表。山阴今日,醉卧何人问安道。交映虚窗净沼。不许游尘到。谁念絮帽茸裘,叹幼安今老。玉鉴修眉未扫。白雪词新草。冰蟾光皎。梅心香动,闲看春风上琼岛。
寄致仁欧阳少师。宋代。曾巩。四海文章伯,三朝社稷臣。功名垂竹帛,风义动簪绅。此道推先觉,诸儒出后尘。忘机心皎皎,乐善意循循。大略才超古,昌言勇绝人。抗怀轻绂冕,沥恳谢陶钧。耕稼归莘野,畋渔返渭滨。五年清兴属,一日壮图伸。北阙恩知旧,东宫命数新。鸾凤开羽翼,骥騄放精神。旷达林中趣,高闲物外身。挥金延故老,置驿候嘉宾。主当西湖月,勾留颍水春。露寒消鹤怨,沙静见鸥驯。酒熟夸浮蚁,书成感护麟。激昂疏受晚,冲淡赤松亲。龙卧倾时望,鸿冥耸士伦。少休均逸豫,独往异沉沦。策画咨询急,仪刑瞩想频。应须协龟筮,更起为生民。
积雨遣闷。清代。胡承珙。海天风雨欲平沉,六月阴凉袭葛襟。湿气朝看黄耳菌,老怀閒羡白头禽。空阶久任无心滴,野草偏如有意侵。不是维摩频隐几,聊将震撼试潮音。
从军行。明代。黎邦瑊。天子徵兵事朔方,丁男壮大当戎行。晓度玉关随铁骑,夜闻羌笛落秋霜。秋霜凛冽黄云飞,地远天长雁到稀。贺兰山下鬼号哭,白草原头未解围。忆昔辞家多诀绝,陇头流水皆呜咽。母缝衣带与我穿,妻炊扊扅与我别。别来身世总如何,枕卧戈霜侠气多。雪耻报雠今日事,男儿羞说木兰歌。
和惠思韵二首其一——醴泉观。宋代。王安石。邂逅相随一日闲,或缘香火共灵山。夕阳兴罢黄尘陌,直似蓬莱堕世间。
次唐彦猷顾亭林韵。宋代。宋辉。昔时高士宅,今日梵王居。楼影衔山远,钟声隔岸疎。风流嗟往事,精爽閟遗墟。回首鸟衣巷,凋零兵火余。
过安庆怀余青阳先生。元代。刘永之。淮壖古重镇,龙舒实雄冠。显显青阳公,衔命兹屏翰。文能宣皇风,武能折凶悍。仁能抚士卒,知能辑流散。孤城抗千里,一身当敌万。运否拙壮图,时屯负英算。城亡遂捐躯,仗节死国难。忠义凛霜日,声名炳星汉。我来当夏杪,延览遂兴叹!俯仰成古今,兴亡犹在眼。疲人稍归廓,买舍临江岸。午风舟舫集,夜霁灯火乱。精灵或来往,庙食俨容观。生为烈士尊,死为奸臣惮。嗤嗤吟诗台,千载污青简。
程甥文德咏雪见寄次韵四首 其三。明代。潘希曾。忆昔双溪雪,通宵似月明。楼临琼岛净,人在玉壶清。渚鹭迷寒影,江猿咽晓声。当时谢庭咏,自足慰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