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笺纸

买笺纸朗读

诗词:《买笺纸》

中文译文:
丁宁黄帽入苏州,
吉利桥边泊小舟。
买得吴笺才可去,
诗成免得向人求。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文人购买笺纸的情景。诗人丁宁戴着黄色的帽子来到苏州,停泊小舟在吉利桥旁边。他购买了吴地的笺纸,才能够自由地写作诗篇,而不用向他人求助。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文人对于自由创作的向往和追求。丁宁作为一位文人,戴着黄色的帽子象征着他的身份和学识。他来到苏州这个文化繁荣的地方,选择在吉利桥旁边停泊小舟,显示了他享受自然风光和宁静环境的心境。

诗中提到的吴笺是著名的文房四宝之一,以吴地制作的笺纸质地优良,适合书写。丁宁购买了吴笺,代表他准备创作诗篇。而“诗成免得向人求”表达了他想要独立完成作品,不依赖他人的帮助和赞赏。

整首诗词通过简短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安静而自由的画面,展现了文人的独立精神和对自由创作的执着追求。它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由创作的追求和对于文化艺术的热爱,体现了他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和追寻内心自由的态度。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宋伯仁

湖州人,一作广平人,字器之,号雪岩。理宗嘉熙时,为盐运司属官。工诗,善画梅。有《西塍集》、《梅花喜神谱》、《烟波渔隐词》。...

宋伯仁朗读
()

猜你喜欢

楼前山色古今景,楼外溪声日夜雷。
静坐焚香读周易,丁宁莫放俗人来。
()
萋萋欲遍池塘草。
轻寒却怕春光老。
微雨湿昏黄。
梨花啼晚妆。
()
登山稍已高,旷望良亦远。
危亭在山腹,物景行自变。
诸峰宿露收,草木朝阳绚。
盎盎云出山,溜溜泉垂坂。
()
西风吹步上云衢,万竹深围一草庐。
分付儿童勿轻剪,蜀溪风月正关渠。
()

荆州咫尺神州,几番得失孙刘手。山河天险,东南牖户,钺何轻授。泪落碑存,鹤归城是,不堪回首。喜大堤草色,镇长春在,羊与陆、孰能否。
风景依然吾有。柳营深、铁衣闲昼。摩云胜气,追戎马足,走蜚狐口。往事纷纷,付之蛮触,相忘庄叟。有人焉,中夜闻鸡,剑光正烛牛斗。

()

懒退无心廪与庖,愿㩦诸子斸山硗。閒消白日醒吟醉,猛省浮生梦幻泡。

窈窕云山三兔窟,漂摇风树一鸠巢。联名便入村家社,莫认公卿是故交。

()

钟阜山南访隐沦,荫窗修竹四无邻。馆开招隐烟霞古,园为閒居笔札新。

三径每期羊仲赏,诸侯谁念马卿贫。飘飘知尔淩云气,老作公车奏赋人。

()
每说远公栖隐处,乱云□歌石难通。
不是樵夫相指引,无云得到此山中。
()

何事不可为,乃妄学孔孟。雕虫扬子云,晚年忽自病。

太玄拟周易,法言拟鲁论。遂令文中子,妄以圣自任。

()

山凝岚气树凝烟,宿雨才收社后天。山下人家夜留客,开门花落满篱边。

()

一方胜景满川稀。水竹弯环四面围。簇槛名花红冉冉,当门幽桧绿依依。

争歌稚子春风舞,斗巧灵禽晓树啼。社内人家三十户,崇真修道压磻溪。

()

一绪连文璧几重,早年宏丽压机龙。心闲自结千岩月,音妙谁听万壑松。

清入奇怀诗信笔,暗通大道酒盈钟。宾筵忽得阳春句,属和翻愁雪意浓。

()
诗人诗向虚空攫,平地望月不可摸。
或谓高山去天近,好登东岳陟西岳。
岳峰峻极未到天,仰面难舐兔臼药。
末由手挽月娥衣,诗思肯从天上落。
()

文章真长物,堪叹又遗贤。
利器空埋土,灵光久照天。
赵锥犹未出,荆璧会须传。

()

  山阴之学,岁久弥敝。教谕汪君瀚辈以谋于县尹顾君铎而一新之,请所以诏士之言于予。时予方在疚,辞,未有以告也。已而顾君入为秋官郎,洛阳吴君瀛来代,复增其所未备而申前之请。昔予官留都,因京兆之请,记其学而尝有说焉。其大意以为朝廷之所以养士者不专于举业,而实望之以圣贤之学。今殿庑堂舍,拓而辑之;饩廪条教,具而察之者,是有司之修学也。求天下之广居安宅者而修诸其身焉,此为师、为弟子者之修学也。其时闻者皆惕然有省,然于凡所以为学之说,则犹未之及详。今请为吾越之士一言之。

  夫圣人之学,心学也。学以求尽其心而已。尧、舜、禹之相授受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心者,率性之谓,而未杂于人。无声无臭,至微而显,诚之源也。人心,则杂于人而危矣,伪之端矣。见孺子之入井而恻隐,率性之道也;从而内交于其父母焉,要誉于乡党焉,则人心矣。饥而食,渴而饮,率性之道也;从而极滋味之美焉,恣口腹之饕焉,则人心矣。惟一者,一于道心也。惟精者,虑道心之不一,而或二之以人心也。道无不中,一于道心而不息,是谓“允执厥中”矣。一于道心,则存之无不中,而发之无不和。是故率是道心而发之于父子也无不亲;发之于君臣也无不义;发之于夫妇、长幼、朋友也无不别、无不序、无不信;是谓中节之和,天下之达道也。放四海而皆准,亘古今而不穷;天下之人同此心,同此性,同此达道也。舜使契为司徒而教以人伦,教之以此达道也。当是之时,人皆君子而比屋可封,盖教者惟以是教,而学者惟以是为学也。圣人既没,心学晦而人伪行,功利、训诂、记诵辞章之徒纷沓而起,支离决裂,岁盛月新,相沿相袭,各是其非,人心日炽而不复知有道心之微。间有觉其纰缪而略知反本求源者,则又哄然指为禅学而群訾之。呜呼!心学何由而复明乎!夫禅之学与圣人之学,皆求尽其心也,亦相去毫厘耳。圣人之求尽其心也,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吾之父子亲矣,而天下有未亲者焉,吾心未尽也;吾之君臣义矣,而天下有未义者焉,吾心未尽也;吾之夫妇别矣,长幼序矣,朋友信矣,而天下有未别、未序、未信者焉,吾心未尽也。吾之一家饱暖逸乐矣,而天下有未饱暖逸乐者焉,其能以亲乎?义乎?别、序、信乎?吾心未尽也;故于是有纪纲政事之设焉,有礼乐教化之施焉,凡以裁成辅相、成己成物,而求尽吾心焉耳。心尽而家以齐,国以治,天下以平。故圣人之学不出乎尽心。禅之学非不以心为说,然其意以为是达道也者,固吾之心也,吾惟不昧吾心于其中则亦已矣,而亦岂必屑屑于其外;其外有未当也,则亦岂必屑屑于其中。斯亦其所谓尽心者矣,而不知已陷于自私自利之偏。是以外人伦,遗事物,以之独善或能之,而要之不可以治家国天下。盖圣人之学无人己,无内外,一天地万物以为心;而禅之学起于自私自利,而未免于内外之分;斯其所以为异也。今之为心性之学者,而果外人伦,遗事物,则诚所谓禅矣,使其未尝外人伦,遗事物,而专以存心养性为事,则固圣门精一之学也,而可谓之禅乎哉!世之学者,承沿其举业词章之习以荒秽戕伐其心,既与圣人尽心之学相背而驰,日鹜日远,莫知其所抵极矣。有以心性之说而招之来归者,则顾骇以为禅,而反仇仇视之,不亦大可哀乎!夫不自知其为非而以非人者,是旧习之为蔽,而未可遽以为罪也。有知其非者矣,藐然视人之非而不以告人者,自私者也。既告之矣,既知之矣,而犹冥然不以自反者,自弃者也。吾越多豪杰之士,其特然无所待而兴者,为不少矣,而亦容有蔽于旧习者乎?故吾因诸君之请而特为一言之。呜呼!吾岂特为吾越之士一言之而已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