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本禅人求赞。宋代。释宗杲。一千七百痴衲子,围绕这个无明叟。细腻常没一星儿,粗糙却有七八斗。未尝寂寂入禅定,终日波波廊下走,为人巴鼻亦好笑,更不容人谩开口。盲枷瞎棒当慈悲,是与不是劈脊娄。如斯主法作宗师,枉续牟尼子孙后。本禅千万晨学伊,学伊和尔不唧{左口右留}。
《悟本禅人求赞》是宋代释宗杲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个禅宗修行者的形象,表达了对禅宗修行的思考和感悟。
诗词中的“一千七百痴衲子”指的是众多虔诚的僧侣,他们围绕着一个被称为“无明叟”的老师。诗中提到,这些修行者细腻的品性常常被忽视,而他们粗糙的外表却多得像七八斗。这种描述可能暗示了修行者内在的光芒和修行的艰辛。
诗词中也提到了修行者并非一味地沉浸于静默冥想之中,而是整日在廊下行走。这表明他们并非寂寞无趣,而是在与世界互动中寻找禅宗的真谛。
作者以幽默的口吻描述了这位禅宗修行者的相貌,称其为“巴鼻”。然而,这位修行者却不接受别人的嘲笑或妄言,他用盲枷和瞎棒来对待他人,表现出了慈悲的态度。诗中还提到了一种劈脊娄的说法,这是一种禅宗修行者用来觉醒众生的方法,表明这位修行者在传授禅宗法义时并非追求表面功夫,而是关注真实的觉悟。
最后,作者对这位修行者的修行方式进行了思考。他认为这样的修行方式是否真正符合禅宗的原意,是否值得继续。诗中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疑问和反思,作者认为这样的修行方式可能是错误的,并批评那些仅仅追随形式而非实质的人。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禅宗修行者的形象,表达了对修行方式的思考和质疑。它通过幽默的语言和夸张的比喻,传达了作者对禅宗修行的独特见解,引发读者对禅宗修行的思考和探索。
释宗杲(1089~1163),字昙晦,江南东路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俗姓奚,临济宗僧人,是宋代禅宗史上“看话禅”派的创始人,法名妙喜,赐号“大慧普觉禅师”。宗杲生活于北、南宋之际,在南渡后倡明儒佛渗透、回应儒家辟佛方面立下大功。他不仅是连结南北两宋僧人与儒学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南宋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释宗杲。释宗杲(1089~1163),字昙晦,江南东路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俗姓奚,临济宗僧人,是宋代禅宗史上“看话禅”派的创始人,法名妙喜,赐号“大慧普觉禅师”。宗杲生活于北、南宋之际,在南渡后倡明儒佛渗透、回应儒家辟佛方面立下大功。他不仅是连结南北两宋僧人与儒学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南宋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枕上口占。明代。兰廷瑞。枕上诗成喜不胜,起寻笔砚旋呼灯。胆瓶滴取梅花水,已被霜风冻作冰。
剃发诵为澄月上人出世 其二。宋代。何绛。因缘大事莫逡巡,今日君身即佛身。切莫自誇独尊我,云门一棒最惊人。
训子。宋代。袁说友。投老寻三窟,传家只一经。呼儿亲料理,开卷熟叮咛。我已头居白,谁堪芥拾青。颇怀兰与玉,长忆谢家庭。
晚步南溪弄水。宋代。杨万里。吾庐在南溪,溪北北山半。山空谁肯邻,影静鹤为伴。万松当篱落,千岩上几案。花草岂厌多,不多亦堪翫。一丘万事足,半点无外羡。如何濯双缨,独欠泉一眼。晚晴漫野步,偶到溪侧畔。颇怪清浅流,雪後劣如线。相将二三子,一笑出奇观。琼砂杂瑶砾,掇拾作微堰。锵然便淙琤,清若奏琴阮。当流立孤石,灩澦忽童丱。不寒势何怒,惟激声故远。从今日日来,愁肺要湔浣。儿童俾勿坏,鸥鹭好看管。
次韵赠慈书记。宋代。王庭圭。探骊犹记湘西寺,爱我诗如左禅军。慈也果能拈此句,定知词笔带烟云。
饯吴长文司理用修持贤业教无欠为韵。宋代。裘万顷。 人生天地间,离别安能无。莫作儿女态,相期烈丈夫。
子昂墨写萱草。元代。张雨。碧浪湖头翰墨香,山蜂游趁午阴凉。戏拈小笔涂幽草,正自无忧得可忘。
东平逢陆景邺老师。明代。陈子壮。幕府莲花近已开,旧时桃李可能培。冲炎不似山阴棹,叱蹇仍追蓟北台。庙算探囊无一二,时艰问路免迂回。职方诸将关宸顾,匡济山东正论才。
四月晦日泛若耶至云门寺以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明代。陶望龄。五云山前盘古树,曾见前朝老谢敷。六寺钟声何处尽,僧残惟有粥呼鱼。笋天已过麦地瘦,一饭山厨鲑菜无。青鞋布袜客何意,担水揭揭来浇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