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随机无尽颂·法会因由分第一。宋代。释印肃。斋余衣钵收,心外更无求。法王灌顶子,离相性优游。
诗词:《金刚随机无尽颂·法会因由分第一》
朝代:宋代
作者:释印肃
译文:
斋余衣钵收,
心外更无求。
法王灌顶子,
离相性优游。
诗意:
这首诗是释印肃创作的佛教诗词,表达了修行者超越尘世红尘的心境和追求内心自由的愿望。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佛教修行的境界。诗的开头写道:“斋余衣钵收”,斋指的是禅修时的斋戒,衣钵是僧人的衣物和钵具,收起来意味着诗人要静心修行,暂时与世隔绝。随后的一句“心外更无求”表明诗人放下了尘世间的欲望和执着,心境超越了尘世的纷扰,不再有外在的追求。
接着诗中提到“法王灌顶子”,法王是指佛教中的高僧,灌顶是一种佛教仪式,代表着传授佛法的权威。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得到法王的灌顶,获得更深的佛法指导,以进一步提升修行境界。
最后一句“离相性优游”,离相指的是离开世俗的相,性指的是一切事物的本性。这句诗表示诗人希望能够在修行中超越世俗的束缚,自由自在地游走于清净与解脱之间。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文字,表达了修行者追求内心自由、超越尘世的愿望和境界。它展现了佛教思想中对于超脱尘世的向往,以及通过修行追求内心安宁与解脱的精神追求。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释印肃。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笛(一作宋之问诗)。唐代。李峤。羌笛写龙声,长吟入夜清。关山孤月下,来向陇头鸣。逐吹梅花落,含春柳色惊。行观向子赋,坐忆旧邻情。
次韵酬答陈席庆伯见贻二首。宋代。赵蕃。诗成每辄肺肝愁,那与人充耳目谋。敢谓老怀千里志,故怜饥作四方游。若人尚隐南山雾,老我合从春水鸥。旧契百年谈未易,且言家共古扬州。
南山雪。宋代。王令。世於利禄不择义,苟可走夺足恐蹉。家储千金吝铢两,不敢尽费乌用多。百年到死财几日,恃若固有理则那。庄生尝以富为病,爱其放达与俗过。南山衣雪变群玉,举以卖世售几何。山翁固亦富自喜,稚子无诮贫犹歌。
咏逸民六首 其四。宋代。王绅。圣门三千徒,一一皆佳士。时君问其贤,独属屡空子。仰钻及瞻忽,骎骎殊未止。惜哉天丧予,一恸回也死。游目秦汉间,举世难与比。孰知千载下,乃有牛医嗣。汪汪千顷陂,渺漫无涯涘。不见鄙吝生,德馨照青史。
柳梢青(用万元亨送冠之韵)。宋代。赵善括。愁别欣逢。人间离合,自古难同。写就茶经,注成花谱,何事西东。一尊良夜匆匆。怎忍见轻帆短篷。汉水无情,楚云有意,目断飞鸿。
虞美人。宋代。秦观。陌头柳色春将半。枝上莺声唤。客游晓日绮罗稠。紫陌东风弦管、咽朱楼。少年抚景渐虚过。终日看花坐。独愁不见玉人留。洞府空教燕子、占风流。
次韵郑有道喜王季野府判南归二首 其一。元代。陈基。故人日下拜官归,河水南来似带围。策马远游天府胜,食鱼偏爱锦江肥。蚕丛故国山犹在,望帝荒祠鸟自飞。万里欲将慈母线,芙蓉城里制春衣。
朔风诗 其五。两汉。曹植。弦歌荡思,谁与销忧。临川慕思,何为汎舟。岂无和乐,游非我邻。谁忘汎舟,愧无榜人。
江西漕张送大有年堂酒百壶戏答小诗。宋代。周必大。无何日饮口流涎,大有年堂酒满船。孔圣百觚谁敢比,仲由嗑嗑且希贤。
病起口占。元代。俞庸。忆昔辞家塞北游,朝来何事怯新秋。床堆药裹尘侵几,风静书窗月满楼。伏枥长鸣怜老骥,引杯含泪惜吴钩。旌旗明灭西城路,落日长烟起暮愁。
与张擢对酌。唐代。卢纶。张翁对卢叟,一榼山村酒。倾酒请予歌,忽蒙张翁呵。呵予官非屈,曲有怨词多。歌罢谢张翁,所思殊不同。予悲方为老,君责一何空。曾看乐官录,向是悲翁曲。张老闻此词,汪汪泪盈目。卢叟醉言粗,一杯凡数呼。回头顾张老,敢欲戏为儒。
忆仙姿(九之二)。宋代。贺铸。日日春风楼上。不见石城双桨。鸳枕梦回时,烛泪屏山相向。流荡。流荡。门外白苹溪涨。
咏逸民十一首 其八。元代。赵孟頫。南州有高士,食力事耕稼。优游聊卒岁,不矫亦不隘。大木行欲颠,绋纚岂足赖。何为诸老翁,栖栖不遑舍。斯言非无见,明哲自高迈。谁能悬一榻,待子来税驾。
人日栩楼宴集分韵得启字。清代。郑孝胥。乙酉津游主罗氏,尺盦几道善谈理。移居幕府才数月,唯有晦若共卧起。四十年来历千劫,今年度岁乃在此。虞渊寒日几追随,徒抱殷忧思有启。人日栩楼能召客,一时避乱多名士。回首前尘涌万哀,罗严李于并为鬼。眼中之人吾老矣,世难滔天何所止。酒行举坐各悲歌,陈郭诗翁谁敢拟?
题登云约。宋代。方岳。昨夜秋风到汉庭,又催鹏翮上青冥。同年前有三人杰,浑化今联行佛经。路入桂花通月府,笔摇霜气动文星。宫商十四弦俱应,总向祁山一处听。
醉花间·独立阶前星又月。五代。冯延巳。独立阶前星又月,帘栊偏皎洁。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夜深寒不彻,凝恨何曾歇,凭阑干欲折。两条玉箸为君垂,此宵情,谁共说?
用前韵寄李本存二首 其二。元代。叶颙。独怜湖海倦游人,忍泣牛衣泪洒襟。经史沈酣千载志,功名辜负半生心。空惊系肘黄金印,徒羡峨冠碧玉簪。何似麻衣破纱帽,石床云屋理瑶琴。
六月自流江返林居。元代。刘崧。始我去家日,温风临绪春。兹还大火中,草木浩发新。念昔罹兵来,庐井屡摧湮。琴书委泥潦,桑果荡为薪。悄无鸡犬喧,焉得晤旧邻。人生岂无营,返故各有因。譬彼南飞鸟,恋巢心所亲。永怀事栖止,此里俗固淳。言笑抚弱子,息偃谢朝绅。谁为物外婴,而使忧患臻。天道谅不远,吾行当力遵。所欣檐间雀,不厌今年贫。
湖上新屋成向有山居之意故云然。明代。陶望龄。东西坊本依城市,大小山今有弟兄。拟卜幽栖分岭翠,好凭竹阁听泉声。倦同飞鸟投林急,慵爱蜗牛戴屋行。湖上一椽聊尔尔,扶犁权与老农耕。
和陶诗六首·和杂诗。宋代。王阮。遑遑行路难,汲汲艰食迫。井田邈不再,兼并蔽阡陌。永怀先父祖,遗我以清白。出门无所容,疑此天地窗。秋风瘦遥山,凉意惬行客。江南记旧游,不历歧王宅。
赠尚书吕公挽诗 其一。明代。杨士奇。清比蓝田玉,含辉故有馀。乡人尊德义,世业重诗书。渭水淹吟兴,莲峰对隐居。百年皆过隙,不泯羡芳誉。
哭{匠斤换赣}十五章。宋代。辛弃疾。足音答答来,多在雪楼下。尚忆附爷耳,指问壁间画。
旅感。宋代。释文珦。苦无住山资,千里远为客。兄弟会面难,双亲鬓毛白。故园书不来,愁绪日夜积。满庭枯草根,忽复化新碧。
赠郑处士。唐代。温庭筠。飘然随钓艇,云水是天涯。红叶下荒井,碧梧侵古槎。醉收陶令菊,贫卖邵平瓜。更有相期处,南篱一树花。
济南原上。元代。周权。朔河春透冰未裂,黄芦伐尽洲渚阔。荒祠老栋压欲颓,古树无枝枯复活。长嘶飞骑抹流云,草舍微茫聚疏樾。夕阳返景低黄埃,漠漠平沙浩如雪。
上饶周君梦至梅花洞吟日我家本住晦花洞一阵。元代。方回。帝敕王家专管竹,子猷高风谁可续。西州间生文与可,后来特判筼筜谷。帝敕陶家专管菊,千载渊明一影独。分司旁出可无人,醉插齐山容杜牧。梅花天下第一花,天下好诗翰林家。孤山山下清浅水,疏影年年横复斜。水中漉影出此句,美玉凿石金淘沙。至今和靖一丘壑,敢有代者需齐瓜。乾坤故异醯鸡翁,元来别有梅花洞。玉堂不隔蓬与弱,自是世人肉身重。周郎妙年有仙骨,月夜往来跨鸾凤。自言家住梅洞中,怕泄天机称是梦。芙蓉城主传石丁,洞天是处花冥冥。莲花博士薇花郎,玉阶除拜时告廷。世间善赋梅花者,定皆梅洞诸仙灵。梅洞梅洞果何在,七十万里天常青。
和六弟苦雨。宋代。韩维。雷激霆奔夜复晨,天街流潦没车轮。清风皎日收无迹,妖{左虫右戾}顽蛟亦有神。洊至已惊占习坎,汨陈深巩败彝伦。苍生可念非吾力,漏屋颓垣不庇身。
鲁漕惠鹿鹤花果。宋代。吴芾。镂果团缯宛似真,尊前一见喜生春。感公持此为余寿,益悟浮生是幻身。
春晦小雨。宋代。宋庠。节晦春芜歇,天高暮雨空。轻雷遥应电,斜日倒成虹。阴绿苔浮水,幽光蕙转风。何须俗士驾,三径有蒿蓬。
菩萨蛮 回文 中州乐府。金朝。孟宗献。睡惊秋近鸣虫砌。砌虫鸣近秋惊睡。苍鬓掺匀霜。霜匀掺鬓苍。影孤灯翳冷。冷翳灯孤影。长叹浩歌狂。狂歌浩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