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说神咒。宋代。释印肃。痴人著色又扣声,岂解圆音不可听。自古迄今宣不断,到家方觉少知音。
《宣说神咒》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释印肃。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痴迷于音乐与绘画的人,他用色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却无法理解音乐的美妙之处。诗人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对于艺术的不同理解和欣赏的主题。
诗词中的“痴人著色又扣声”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的行为。他沉迷于绘画,将自己的感情倾注于画作中,同时也用声音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然而,他却无法领悟音乐的圆融和美妙,无法欣赏音乐所传递的情感。
诗词中提到“自古迄今宣不断,到家方觉少知音”,表达了作者对于真正理解自己的人的渴望。尽管他不断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但他感到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理解他的人非常罕见。这种孤独和缺乏知音的感受在诗词中得到了体现。
这首诗词通过对痴迷于绘画和音乐的人的描绘,表达了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欣赏的不同层面。它呼应了人们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个体差异和相互理解的难题。诗中透露出的孤独和渴望也引发了读者对于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的思考。这首诗词将艺术与情感交织在一起,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释印肃。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夏日偶成不复伦次共得廿首复作长山道中故事耳 其十五。明代。王世贞。重权一佩六印,巧宦十至九卿。八十日陶彭泽,福薄苦要归耕。
观世音赞六首。宋代。黄庭坚。海岸孤绝补陀岩,有一众生圆正觉。八万四千清净眼,见尘劳中华藏海。八万四千母陀臂,接引有情到彼岸。涅盘生死不二见,是则名为施无畏。八风吹播老病死,无一众生得安稳。心华照了十方空,即见观世音慈眼。设欲真见观世音,金沙滩头马郎妇。
咏古 其四。清代。屈大均。管蔡殷遗臣,忘亲以徇国。武庚志中兴,忠孝皆可则。天命已去殷,报雠终勿恤。如何微与箕,弗往为羽翼。凄酸麦秀歌,迷民泪沾臆。故都遂丘墟,徬徨亦何极。
辛卯三月金沙道中。宋代。阳枋。八九雨点青春老,三两莺声绿荫深。眼界无尘归路称,丹青难画此中心。
泛舟。宋代。詹师文。九曲烟霞景若何,移舟曲曲泛清波。丹峰绝顶笼花木,碧洞当门挂薜萝。仙迳鹤翻松露下,古潭龙蛰水云多。紫阳去后閒风月,独向平林倚櫂歌。
清平乐 曲径。清代。庄棫。回廊一一。径窄衣衫逼。飞燕穿将帘子入。犹认寻常巷陌。柳丝难绾春情。一池浅涨浮萍。池上莫教回首,杜鹃低唤声声。
几年诗骨雪槎牙。痼烟霞。老生涯。五十八翁,堪喜亦堪嗟。忽忆香山居士语,还失笑,较争些。荒寒梅坞月横斜。短篱遮。野人家。枝北枝南,须有两三花。紧闭竹门传语客,那得暇,尽由他。
江城子·几年诗骨雪槎牙。宋代。方岳。几年诗骨雪槎牙。痼烟霞。老生涯。五十八翁,堪喜亦堪嗟。忽忆香山居士语,还失笑,较争些。荒寒梅坞月横斜。短篱遮。野人家。枝北枝南,须有两三花。紧闭竹门传语客,那得暇,尽由他。
吕城病归。清代。王摅。挂席西风桂桨轻,扁舟又次吕蒙城。身如枯叶方愁落,心似残潮未肯平。宿雨河桥横酒旆,晚烟村店聚鸡声。故园归去无多路,每念劳劳重怆情。
偈。宋代。释辩。毫厘有差,天地悬隔。隔江人唱鹧鸪词,错认胡笳十八拍。欲得现前,莫存顺逆。五湖烟浪有谁事,自是不归归便得。
傍晚不适意行。近现代。钱钟书。渐收残照隐残峦,鸦点纷还羡羽翰。暝色未昏微逗月,奔流不舍远闻湍。两言而决无多赘,百忍相安亦大难。犹有江南心上好,留春待我及归看。
蓬莱逸史书来索画二首 其二。清代。陈式金。一条带水隔云驰,三载离愁乱似丝。涂抹秋林作琼报,笔空深愧画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