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

再和朗读

《再和》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郑清之。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山中隐士的生活景象,表达了隐逸之人对尘世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以下是《再和》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青藜不解支脚力,
机杼微闻隔林织。
暗香来处穷幽栖,
蹇驴崎岖牛喘息。
山中欲访隐君子,
等闲未许李邕识。
同盟颇笑五大夫,
晚节污秦有惭色。
摩挱寒玉古苔藓,
从渠唤作荆山石。
雪中素隐非行怪,
自是花间着不得。
直须谪仙苏二来,
溪藤快扫如鸿墨。

诗意:
《再和》通过描绘山中隐士的生活,表达了作者郑清之对纷扰尘世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之情。诗中通过描写山中的景物和隐士的生活状态,表达了隐士的独立自主、超然物外的态度,以及对传统士人道德的反思与批判。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自然的语言描绘了隐士的生活环境和内心感受。诗中的“青藜”、“机杼”、“暗香”等意象都是自然景物的象征,通过这些象征性的描写,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展现了隐士与自然的融洽关系。

诗中的“山中欲访隐君子”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拜访山中的隐士,寻求真正的智慧和精神寄托。然而,“等闲未许李邕识”则意味着现实世界的障碍和限制,暗示了士人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诗中的“同盟颇笑五大夫,晚节污秦有惭色”表达了对士人道德败坏的不满,以及对士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反思。通过将士人与隐士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士人境遇的批判,强调了隐居自然、追求内心自由的价值。

诗词末尾的“直须谪仙苏二来,溪藤快扫如鸿墨”,表达了对隐居境地的坚持和对自由境界的向往。这里的“谪仙苏二”指的是苏轼,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隐士,被认为是高尚的境界和理想的化身。

总的来说,《再和》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展示了山中隐士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通过对自然、人文和士人境遇的描写,传达了对尘世的厌倦和对自然自由的追求。这首诗词既批判了士人的道德堕落,又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赞美,具有深刻的诗意和思想内涵。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

郑清之朗读
()

猜你喜欢

现成公案,百匝千重。
峻如嶮崖,平如镜面。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
一舍徒相望,书来只细行。
野梅行欲尽,幽兴讵能忘。
老去尤耽句,春来更忆乡。
看看过寒食,北望一霑裳。
()

秘书出自蓬莱苑,流落东吴又一春。见月定怀骑鹤侣,闻秋肯让鲙鲈人。

吾曹事业徒温饱,子等居诸异隐沦。海表何由携手再,相怜同是老词臣。

()
晓谒崇祠雾霭深,行藏因识二贤心。
榻前自有孤忠疏,林下谁赓招隐吟。
寂寂精庐苍藓入,堂堂遗像暗尘侵。
客中莫致生刍奠,聊汲山泉荐菊斟。
()

随辈猖狂搅客心,区区斗粟苦相寻。前行堕地后不止,我自绝粮渠复侵。

归兴渺然风瑟瑟,壮怀如此夜沉沉。欲投忌器空搔首,盼杀羲轮辗宿阴。

()
大明湖上秋容暮。
风烟杖屦时来去。
说与病维摩。
可人秋水呵。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

堪忧虽陋巷,寓兴即名园。似得壶公乐,如吹黍谷暄。

艳花争献笑,芳草共忘言。近种南轩竹,春来亦有孙。

()

清清净净祥云脚。九窍内、往来交错。谁知妙用缘无作,自然理炼成丹药。

骊龙吐出神珠烁。现万道霞光罩却。虚堂莹彻添光灼,蓬莱路、有些期约。

()

五代悠悠转盻间,安荣不动却如山。但知长乐全身地,大节孤忠总是闲。

()

龙蛇百战争天下,各制雄心指此沟。

宁似九州分国土,地图初割海中流。

()

思飘飘。拥仙姝独步,明月照苍翘。花候犹迟,庭阴不扫,门掩山意萧条。抱芳恨、佳人分薄,似未许、芳魄化春娇。雨涩风慳,雾轻波细,湘梦迢迢。

谁伴碧樽雕俎,笑琼肌皎皎,绿鬓萧萧。青凤啼空,玉龙舞夜,遥睇河汉光摇。未须赋、疏香淡影,且同倚、枯藓听吹箫。听久余音欲绝,寒透鲛绡。

()

子来能几日,遽有还山想。长笑轻别离,一策晨独往。

旧房清涧阿,夜雨新泉响。门前嘉树林,阴阴夏条长。

()

祢衡鹦鹉词,挥翰无停缀。狂甚于接舆,才不容当世。

身居桴鼓下,心在云天际。黄祖悁忿来,殒之如虎噬。

()

破帽春风闲弄笛,梅花落处妙无声。长官不到江村外,剩水残山眼独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