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苗

黍苗朗读

黍苗翻译及注释

翻译
黍苗生长很茁壮,好雨及时来滋养。众人南行路途遥,召伯慰劳心舒畅。
我挽辇来你肩扛,我扶车来你牵牛。出行任务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走。
我驾御车你步行,我身在师你在旅。出行任务已完成,何不今日回家去。
快速严整修谢邑,召伯苦心来经营。威武师旅去施工,召伯经心来组成。
高田低地已修平,井泉河流已疏清。召伯治谢大功成,宣王心里得安宁。

注释
⑴芃(péng)芃:草木繁盛的样子。
⑵辇:人推挽的车子。
⑶集:完成。
⑷盖(hé):同“盍”,何不。
⑸肃肃:严正的样子。功:工程。
⑹烈烈:威武的样子。
⑺原:高平之地。隰(xí):低湿之地。

黍苗鉴赏

  《黍苗》是宣王时徒役赞美召穆公(即召伯)营治谢邑之功的作品,诗意自明。《毛诗序》说它是“刺幽王也。不能膏泽天下,卿士不能行召伯之职焉”。前人多有辩驳,朱子直言:“此宣王时美召穆公之诗,非刺幽王也。”(《诗序辨说》)可谓干净利落。

  此诗是纪实性作品,要对作品有较为深刻的理解,须知如下史实:宣王是在其父厉王出奔并死于彘(今山西霍县),整个周王朝处于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即位的,“宣王即位,二相辅之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史记·周本纪》)在其执政的四十七年中,宣王“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复文武之境土”,史称中兴。作为一代中兴贤君,周宣王重用了一批贤能之人,如仲山甫、尹吉甫、方叔等,《黍苗》诗中所赞美的召穆公召虎也是当时一位文武双全的贤才。诗中所述召伯营谢的事发生在宣王鼎盛时期。为了有效地加强对南方各族的攻守控制,宣王便封其母舅申伯于谢(在今河南唐县,与湖北枣阳近),并命召伯虎带领徒役之众前往经营谢邑。在营建任务圆满完成的时候,随行者唱出了这首诗歌。《诗经·大雅》中还收录了一首宣王的大臣尹吉甫作的《崧高》,也是叙述申伯迁居封地谢邑的事,可见当时申伯封谢确实是件大事,读者可参照阅读。

  全诗共分五章,章四句。

  第一章以“芃芃黍苗,阴雨膏之”起兴,言召伯抚慰南行众徒役之事。召伯如前所言,他是宣王时的贤臣,曾在“国人暴动”时以子替死保住了时为太子后为宣王的姬静性命,与宣王关系非同一般。他还曾率军战胜淮夷,建立奇功,《诗经》中多有吟唱,《大雅·江汉》有“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的句子。经营谢地这样的要冲重邑,非文治武功卓著的召伯没有人可担当此任。诗首两句兴中寓比,言南行众人得召伯抚慰如黍苗得时雨滋润一般。正因为如此,谢邑的营建才会那样迅捷而有序。首章用了两句(也是全诗仅有的两句)兴句开头,使得这首记录召伯营谢之功的诗作多了几许轻松的抒情味。车辇南行路途之遥远、跋涉之艰辛是可以想像的,但有召伯之劳,就没有什么让人不胜劳苦的。

  第二、三两章反覆吟唱,既写建筑谢城的辛劳和勤恳,又写工程完毕之后远离故土的役夫和兵卒无限思乡之情。“我任我辇,我车我牛”,在短句中同一格式反覆出现,急促中反映出当时役夫紧张艰辛、分工严密且合作有序的劳动过程;“我徒我御,我师我旅”以同样的节奏叙述兵卒在营建谢邑中规模宏大也同样辛苦的劳作场面。这两部分看似徒役在谢邑完工之后对劳动过程的美好回忆,实际上也是对召伯经营谢邑这样的庞大工程安排有方的热情赞美。这两章后两句言:“我行既集,盖云归哉。”“我行既集,盖云归处。”是长期离家劳作的征役者思乡情绪真实而自然的流露。但尽管思乡之情非常急切,语气中却没有丝毫怨怒之气,确实是与全诗赞美召伯的欢快情绪相和谐的。

  第四章是承接二、三两章所作的进一步发挥,言召伯营治谢邑之功。谢邑得以快速度高质量地建成,完全是召伯苦心经营的结果。“肃肃谢功,召伯营之”两句照应第二章,不过第二章是铺排,这两句是颂辞,重心有所不同。“烈烈征师,召伯成之”,颂扬召伯将规模甚众情绪热烈的劳动大军有序地组织起来营建谢城的卓越的组织才能,这两句与第三章相照应。由此观之,此诗在结构安排上颇具匠心,严整的对应,反映出雅诗的雅正特点,与风诗不同。

  诗最后一章言召伯营治谢邑任务的完成对于周王朝的重大意义。“原隰既平,泉流既清”,是说召伯经营谢邑绝非仅修城池而已,还为谢邑营造了必要的生存环境。修治田地,清理河道只是末节,但连这些都已安排到位,就不会有什么疏漏了。这个时候,谢邑作为周王朝挟控南方诸国的重镇已建成,周宣王心中当然舒坦多了。“召伯有成,王心则宁”,于篇末点题,为全诗睛目。在用韵上,末章一改前面几章隔句押韵的规律,句句押韵,且用耕部阳声韵,使节奏和语气顿时变得舒缓起来,极具颂歌意味。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佚名朗读
()

猜你喜欢

新凉可穿衣,出门造谁家。
城头有高楼,散我两脚座。
()
路向林端出,云从屐齿生。
山风迎夕起,烟树接天平。
倚杖听僧语,窥檐待月明。
幽禽知客意,时送两三声。
()

自小飘蓬,身心落魄,云游多在山东。世间事,看破浑是假,想荣华犹似梦中。

盖个庵儿,隈山靠水,栽松种竹成林。炕暖窗明,乐清闲、胜竞利名。

()

新拜天恩除道会,南平邑里领黄冠。神仙官府无尘到,乔木脩篁绕石坛。

()
徵歌排日斗妆新,买笑留欢不计旬。
倾国总矜堂上艳,逢场曾作坐中人。
玲珑争劝尚书醉,啄木谁言学士贫。
省识春风向来面,沄人宜喜复宜瞋。
()


神林何有。
奇华妙实。

()

雪压关山昼掩扃,故人何事短长亭。折腰直为瓶无粟,便腹犹怜笥有经。

牒诉尘埃头更白,简编灯火眼终青。可怜东壁辉光外,寥落江湖处士星。

()
只怨西风不早归,早归何似且归迟。
姮娥一夜摇团扇,更说明朝日午时。
()
倒却门前中刹竿,全提那中涉玄端。
翻身不坐空王殿,月照千峰夜色寒。
()

入院閒吟对雨时,梦醒贪看月流辉。驱驰倦客西归晚,不待鸡鸣急早炊。

()
蔓藤森木阅千龄,断壁嵌崖翠削成。
安得抱琴来此宿,夜深随意写溪声。
平生昼里看丘壑,便欲扶筇快赏心。
真个溪山在亭外,老坡千古共知音。
()
狐巘秀何似?碧莲含未开。
谁将修月斧,斸取一火来。
()

仙人长伯白银宫,不似淮王礼八公。日月自周三岛外,山川尽缩一壶中。

亦麟紫凤池台胜,姹女河车服食同。清夜步虚相和处,琪花如雪又春风。

()

百转通灵境,云阴隔翠层。蹉跎吾到海,苍莽汝为僧。

古树忘枝叶,群峰自爱憎。偶然会名理,何用说传灯。

()

秾绿深红照夜明,自从西蜀识佳名。年芳不隔关山道,胜事新添洛社盟。

高阁捲帘看不足,一春啼鸟恨难平。阑干六曲催花信,芳草王孙空复情。

()
山有龟蒙兮水有沂,天未丧斯文兮在兹。
二三子兮皇皇欲何之,彭瑟兮为谁,舍此兮吾将安归。
()

䢅坐执书策,惘焉思古人。勋业建九州,名德在一身。

一身尚不治,九州安能仁。积水必成渊,何患贱且贫。

()

清和满禁城,淑景转朱明。日气笼花晚,风光拂絮轻。

御园初试蝶,仙馆尚闻莺。庭藓侵阶上,池荷出水平。

()
洗箨移来栗玉乾,翠禽相顾自依然。
从今风雨西窗外,更忆吴江泊钓船。
()

玉殿论兵事,君王诏出征。新除羽林将,曾破月支兵。
惯历塞垣险,能分部落情。从今一战胜,不使虏尘生。

()

儿在天东忆此花,非金非玉净无瑕。曾孙几辈头如雪,袖拂寒香日未斜。

()

荔枝红紫已交加,龙眼新来又著花。便欲谋居不须去,咀冰嚼雪过年华。

()

春山冻。岚气如波欲动。谁把春寒轻剪送。压帘帘骨重。

花影红沈窗缝。菭色绿浮篱空。香怕烧多金鸭痛。碧纱烟入梦。

()

日夕驱车底事忙,轻烟笼树淡山装。野花开遍斜侵径,阵阵乘风扑袖香。

()

盛德雄名远近知,功高先乞守藩维。衔恩暂遣分龙节,

署敕还同在凤池。天子亲临楼上送,朝官齐出道傍辞。

()
朝霞迎白日,丹气临汤谷。
繄繄结繁云,森森散雨足。
轻风摧劲草,凝霜竦高木。
密叶日夜疏,丛林森如束。
()

岱宗西北驰,倒卷碧玉环。岳灵秘雄丽,势欲藏三山。

初从谷口入,两崦争孱颜。渐疑下地底,细路深屈盘。

()
眼中转觉可人稀,得似孤云自在飞。
花落花开俱有意,略於閒处见几微。
()
褰裳乐得送迎翁,遣句犹烦七字工。
颇识当年斤斧手,却惭昔日马牛风。
平生杨敬惟称项,晚岁侯芭只守雄。
便把黄封红客眼,一尊已当百壶丰。
()

鸿声不到夜郎天,故国音书又隔年。两地愁心何处梦,长安秋月不成眠。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