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证道歌·证道歌。宋代。释印肃。穷释子,口称贫,雪曲高歌和没人。往来问道无言说,月在青天水在瓶。
《颂证道歌·证道歌》是宋代释印肃所作的一首诗词。该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诗意,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寓意。
诗词的中文译文:
穷困的释子,以口中自称贫穷,却高唱着雪曲,无人倾听。行走间被人询问道路,却无言以对,月亮挂在青天上,水被装在瓶中。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寥寥数语,道出了一个穷困的僧人的境遇。释子自称贫穷,但却高唱着雪曲,却没有人能欣赏这美妙的歌声。当他在路上行走时,人们向他问路,但他却无言以对,仿佛他已经超越了尘世的琐碎,进入了超然的境界。
诗中的"月在青天,水在瓶"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月亮挂在青天上,犹如释子的心境高远,超越尘世的束缚;而水被装在瓶中,则象征着释子的禅修境界,将自己的心灵装入狭小的容器中,不受外界的干扰。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释子心境的高远和超脱,通过对贫穷和寂寞的描写,表达了一种超然世俗的意境。它展示了诗人追求内心平静和超越尘世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应当超越物质的追求,寻求内心的满足与解脱。
总之,这首《颂证道歌·证道歌》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以及象征意味的表达,表达了作者对超越尘世的向往和内心自由的追求。它的诗意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穷困和寂寞,更是一种对于人生境界和内心自由的深沉思考。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释印肃。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送薛大夫和蕃。唐代。无名氏。戎王归汉命,魏绛谕皇恩。旌旆辞双阙,风沙上五原。往途遵塞道,出祖耀都门。策令天文盛,宣威使者尊。澄波看四海,入贡伫诸蕃。秋杪迎回骑,无劳枉梦魂。
哭吴与行二绝。宋代。周紫芝。李广平生竟不侯,功名看得鬓霜秋。学无西洛时难偶,人似南金价未酬。
书蔡秀才屏风颂四首任午岁。宋代。黄庭坚。武宁县中蔡老子,能棋能酒又能诗。胸中百万多罗藏,不向人间说是非。
定风波(三·渌水桥)。宋代。仲殊。南徐好,桥下渌波平。画柱千年尝有鹤,垂杨三月未闻莺。行乐过清明。南北岸,花市管弦声。邀客上楼双榼酒,舣舟清夜两街灯。直上月亭亭。
鹧鸪天。宋代。管鉴。山色初晴翠拂云。画桥流水碧粼粼。一尊不尽登临兴,归及西湖二月春。班缀旧,诏除新。稳看腾踏上星辰。回头却望尘凡处,应记尘凡有故人。
光武帝临淄劳耿弇。两汉。刘秀。车驾至临溜自劳军,群臣大会。帝谓弇曰:“昔韩信破历下以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方。而韩信袭击已降,将军独拔勍敌,其功乃难于信也。又田横烹郦生,及田横降,高帝诏卫尉,不听为仇。张步前亦杀伏隆,若步来归命,吾当诏大司徒释其怨。又事尤相类也。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次韵齐子和山长过访。明代。陈镒。竹外书斋午睡醒,忽惊有客扣门声。十年离乱成分首,一日相逢话别情。岁晚吾仍忧病肺,天寒君尚促行程。明朝又向山城去,满路梅花入品评。
凄凉犯·重台水仙。宋代。吴文英。空江浪阔。清尘凝、层层刻碎冰叶。水边照影,华裾曳翠,露搔泪湿。湘烟暮合。□尘袜、凌波半涉。怕临风、□欺瘦骨,护冷素衣叠。樊姊玉奴恨,小钿疏唇,洗妆轻怯。汜人最苦,纷痕深、几重愁靥。花隘香浓,猛熏透、霜绡细摺。倚瑶台,十二金钱晕半掐。
再和答为之。宋代。黄庭坚。君勿嘲广文,冱寒被絺葛。君勿嘲广文,穷年饭粢粝。常恐俎豆予,与世充肴核。凡木不愿材,木折小枝泄。栎依曲辕社,聊用神其拙。吾家本江南,一丘藏曲折。濒溪荫苍筤,萧酒可散发。既无使鬼钱,又无封侯骨。薄禄庇闲曹,且免受逼卒。为此懒出门,徒弊怀中谒。直斋宾客退,风物供落笔。诗成著床头,不知今几束。君何向予勤,见诗叹埋没。嗣宗须酒浇,未信胸怀阔。自状一片心,碧潭浸寒月。令德感来教,为君赋车辖。君思扬雄吒,何似张仪舌。此意恐太狂,愿为引绳墨。正使此道非,改过从今日。报章望琼琚,勿使音尘阙。
陪郢州张员外宴白雪楼。唐代。许棠。高情日日闲,多宴雪楼间。洒槛江干雨,当筵天际山。带帆分浪色,驻乐话朝班。岂料羁浮者,樽前得解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