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崇道求蜀纸五首

从赵崇道求蜀纸五首朗读

《从赵崇道求蜀纸五首》是宋代赵蕃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于蜀纸的赞美和珍视之情。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蜀纸求来真难得,
纤尘不染如银月。
晶莹如玉生寒色,
墨香满纸映芳草。

玉藤白竹争娇媚,
华贵纸张自高傲。
千年传世真难觅,
洗尽尘埃显光彩。

这首诗词以赞美蜀纸为主题,通过描绘蜀纸的品质和美丽之处,展现了作者对蜀纸的喜爱和珍视之情。诗中描述了蜀纸的精致和洁净,将其比喻为银色的月光,纸张洁白如玉,散发出淡淡的墨香。作者将蜀纸与玉藤、白竹相比,形容其更加娇美高贵,自身自豪。他认为蜀纸的珍贵不易寻觅,具有千年传世的价值,洗去尘埃后仍然闪耀光彩。

这首诗词在表达作者对蜀纸的喜爱之情的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于纸张的品质和价值的认同。蜀纸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优秀的品质,因此在古代备受推崇。通过描写蜀纸的美丽和珍贵,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和工艺的尊重和赞扬。此外,诗词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描写手法,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蜀纸的独特之处以及作者对其的热爱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通过对蜀纸的赞美和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和工艺的珍视和推崇之情,同时展现了蜀纸的独特之处和价值。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赵蕃

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

赵蕃朗读
()

猜你喜欢

乐奏箫韶花烛夜,风流玉女才郎。
同心结上桂枝香。
如鸾如凤友,永效两双双。
莫把画堂深处负,笙歌引入兰房。
()

谁家有女腰如束,双眸剪水肌凝玉。
裉红香汗湿鲛绡。低压娇花鬓云绿。
春光激滟春画长,春风扑面春花香,

()

鉴堂均此号,兄与弟相先。
画以名家显,神於活法传。
以眸蟾皎洁,两袖羽蹁跹。

()

群动各已息,在汝梦中游。尘埃大地如水,儿女不堪愁。寂寂古人安在,冉冉吾年如此,何处有高楼。客有洞箫者,泪不下能收。
庾楼坠,秦楼渺,楚楼休。知公所恨何事,不是为封侯。自有此山此月,说甚何年何处,重泛木兰舟。起舞酹英魄,余愤海西流。

()
箕伯宵声怒,髽童早语咍。
飞花先腊白,和气觉春回。
暗动云都簇,先凭雨作媒。
有情皆噤惨,无物不低催。
()
试问恩波几许深,一湖浑是史君心。
巨鳞细口重相见,雷电成龙去自今。
()

荆兰戏采关情切,朱墨为官与愿违。
夜鹤帐空周子去,秋鲈风动季鹰归。
忍看妙句金声振,行阻清谈木屑飞。

()

叠岭各殊状,翠华云霭霏。深溪鱼下见,半壁鸟平飞。

磴路客行少,野人生事微。林峦虽满眼,佳处亦逢稀。

()
月香水影逋梅白,雨色晴光坡柳青。
一箇销金锅子里,舞裾歌扇不曾停。
()
与子如兄弟,为人痛疾雠。
暂时离别去,且欲谤谗休。
敢忘秦方瘠,深知越共舟。
少须三迳就,他日再追游。
()
花肃肃。
杨柳三眠未足。
一棹溪山新涨绿。
旧欢无梦续。
()

草堂高迥乐郊东,西望支筇景莫穷。山水城池云叶里,管弦楼阁雪花中。

须知应瑞因仁政,不独呈祥自帝功。太守多才又多暇,唱酬翻怯见诗筒。

()

尘思羁怀谩不禁,相逢快听诧云林。眼中岫色开吴画,耳畔泉声泻惠琴。

寂历轻寒生薄暝,迢遥飞栋下高阴。阳来几日还如昨,试问庖牺会此心。

()
朝路英声早,宗盟宿望尊。
讌谈推酝藉,大笔擅雄浑。
许国心犹壮,安边策具存。
凄凉故时客,痛哭望秋原。
()

重叠崖峦护翠屏,何人持斧凿青冥。千寻峭壁移夸父,一线寒空透巨灵。

鍊石谁当支玉灶,丸泥吾欲闭金庭。不缘混沌频年斲,千岫桃花隔钓舲。

()
修造工夫已辨,龙神土地亦安。
因甚水云来往,尚如月晓星残。
()

停舟曲江浒,吊古谒遗祠。
岩岩始兴公,遗泽芬在斯。
堂倾风雨萃,碑断苔藓滋。

()

一簇唐花护短坟,姓名片石尚嶙峋。情肠侠骨俱黄土,酹过真娘又五人。

()

满眼莺花欲发吟,四方戎马正关心。农归渤海家如寄,人恨桃源路不深。

夜月啼鹃空惨怆,朝阳鸣凤遂消沉。三年枉作莼鲈梦,采蕨惟应入翠岑。

()
秋老芦花冉冉飞,晓天寒气袭人衣。
轻桡棹入鸥群去,钓得鲈鱼带雨归。
()
天子龙飞日,东征与子同。
俄将满舡月,换却打头风。
志尚观其始,规模识所终。
人才眇然甚,胡不憗遗公。
()
先生诗笔觑天巧,国中往往无曹鲍。
一读快如檄愈头,抓痒底用麻姑爪。
千古词林有若人,谁复庸中夸佼佼。
当年浪落见丹心,悬知世道终难拗。
()

去马疾如飞,看君战胜归。新登郄诜第,更著老莱衣。

汉水行人少,巴山客舍稀。向南风候暖,腊月见春辉。

()

山水绕青炉鞴红,花开絮乱春欲空。
太白酌酒尘世外,小舟荡桨农事中。
筑堤溉田十里同,居民举手称萧公。

()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