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参考资料:
1、韩兆琦编著 .唐诗选注集评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80 .
在公元748年(唐天宝七年)夏天,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初次与阿朵见面,却是别有一番情趣。那时候,王昌龄独自一人行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那就是看见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 ,遂作采莲曲。
参考资料:
1、霍松林.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04-105
2、王浩然.文冠群豪的文学名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27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第三小分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参考资料:
1、霍松林.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04-105
2、荣新编.咏荷诗词精选:金盾出版社,2008:29-30
3、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9-120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由此又让人不禁联想到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感受到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灵。娇艳的芙蓉花似乎都朝着采莲女美丽的脸庞开放,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采莲女的美丽,不是闭月羞花式的惊艳,而是如阳光般健康温暖,似乎能催开满池的荷花。这两句诗本自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王昌龄的这篇较之则更胜一筹,意义更为隽永。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诗的第三句“ 乱入池中看不见” 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深入。它有两重含义:一是突出荷田的稠密, 使人荷莫辨更真实可信;二是突出了观望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动。其中“ 乱” 字用得十分微妙。末句“ 闻歌始觉有人来” 除了从另一面说明少女被荷田遮蔽与消融,难以被观望者发现以外,又写出一种声音的美,增添了诗的活泼情趣“。乱”字既指采莲女纷纷入池嬉笑欢闹的场面,也可指人与花同样娇嫩难以辨别,眼前一乱的感觉而“看不见”呼应上文,也更显荷叶罗裙,芙蓉人面之想像了,同时也虚写了荷塘中花叶繁茂,人在其中若隐若现之景,并引出下句:“闻歌始觉有人来。”这一句描写细腻入微,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始觉”与上句“看不见”呼应,共同创造出了一种“莲花过人头”的意境。“闻歌”也与“乱”字呼应,悠扬动听的歌声表现出她们活泼开朗的天性,同时也为整个采莲的场景添上了动人的一笔。
这首诗句与句联系紧密,意蕴深远,精雕细琢却给人带来清丽自然之感,可以看出王昌龄炼字炼意的高超技艺,对中晚唐的诗歌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资料:
1、杨旭辉主编;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 .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184-185 .
2、唐诗五首品读 来源:《名作欣赏》 1997年 第06期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王昌龄。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乐哉侯之邦兮乐哉侯之堂兮。宋代。晁补之。乐哉侯之邦兮,封楚宫与复关。美哉洋洋水兮,昆仑始乎并川。桐离夫其实兮,绿竹兑于丘园。三年庶夫有成兮,蹇吾师其永叹。营室壁而建墉兮,参国一其可观。涂椒丘吾驾车兮,揽予騑之啴啴。袭予旆之悠悠兮,侯降观其于田。春阳满其亲天兮,乃物作而芄兰。来吾省夫在畴兮,介黍稷之有年。侯宁般于游兮,无非事而不烦。羌信修而好我兮,曷怀归而翩翩。信侯邦之可乐兮,蹇携手其同行。乐哉侯之堂兮,高门桀兮兰锜。切云冠之峨峨兮,四牡矫兮戾止。夜悠悠其未晨兮,纷侯庭之徒履。云容容而承楣兮,日澹澹兮阶戺。雨雪晛其将流兮,黄宫动乎子美。爰俶生之煌煌兮,又尙兹夫介祉。严若植其姣服兮,侯何须兮堂际。进蕙峙予称觥兮,芬予席之兰茝。朱颜忽其满堂兮,五音昌兮来会。藐姑射之绰约兮,愿悫保而为使。洵侯堂之可乐兮,与日月其无圮。
送洪内翰知太平府。明代。沈继祖。文章有正派,此派公独传。中绝仅如线,鸾胶真续弦。自有乘法累,吾道几弃捐。相挻入茫昧,一律争谈玄。谁洗新学肠,少愈自圣颠。斯文日琢丧,未丧关诸天。上帝实惠顾,为时生此贤。高文破崖岸,天地登大全。论事似陆贽,实录如史迁。绪余寄吟咏,直追风雅篇。根本于丘轲,道德其渊源。如奏清庙瑟,三叹遗音存。如闻阳春曲,和者奚寡焉。公昔在西掖,丝纶代王言。胥吏俱腕脱,思涌惊飞泉。玉堂久挥翰,夜席屡为前。禁中得颇牧,可但词采专。草书招赞普,传檄定幽燕。欲清塞北尘,自许素志坚。经纶天下手,经纶天下手,绘像期凌烟。异论忽矛盾,去国可翩然。申伯宣辅相,有时于蕃宣。帆锦落天东,寒色与江连。雪意聚忽散,雁字整复偏。行行采石江,斗酒酹谪仙。古来文士贵,宠数极异恩。金井沃醉面,落笔动至尊。愿言投谮者,以雪千载冤。伟哉扶靴气,宁复事拘变质挛。异世傥周调,一系五湖船。
虞美人。元代。邵亨贞。天涯绿遍王孙草。魂梦长飞绕。长安无复丽人行。只有青山,依旧向人明。平泉金谷俱陈迹。古路荒苔碧。金鞍去去不思归。不道绿窗深处故
谒陵。明代。于慎行。天作高山拥帝京,九陵台殿锁重城。灵旗风雨千岩应,阁道松楸万壑平。河岳东来盘王气,关门北去起边声。祠臣展礼多悽怆,濡露年年感圣情。
浣溪沙 天安门诗抄。。现代无名。哭别亲人泪未消,山精出洞变人妖,装腔作势调门高。有意重研擒鬼法,无心轻信狗皮膏,留神拭泪认花招。
渡易水怀古。清代。符兆纶。黯黯日欲暮,萧萧风正寒。策马渡此水,荒荒路行难。虎狼肆其虐,发怒上指冠。吾志纵不遂,吾事则已完。剑术亦小技,负义非所安。悠悠论成败,千载空波澜。
减字木兰花。宋代。王观。今晨佳宴。昨夜南极星光现。鹤舞青霁,丹凤呈祥瑞气飘。仙书来诏。绿鬓朱颜长不老。满劝香醪。祝寿如云转转高。
夏景 蝉声集古寺。宋代。刘辰翁。此寺创何年,人间几变迁。山空千万古,声集两三蝉。振木缲馀茧,凭风咽断弦。助成骚国晚,惊破少林禅。喧寂闻尘外,炎凉落照边。客来悲世事,虫语暮钟连。
污吏。明代。郑枢。城头乌乱啼,城下污吏集。府牒昨夜下,岂辞行露湿。穷民相聚哭,子夜诛求急。旧时千丁县,今朝十室邑。君门虎豹守,此言何自入。白驹在空谷,何以得维絷?
黄山松歌和黄二。清代。洪亮吉。呜呼哲匠不可逢,拥肿拳曲无舂容。乾坤一气转巽艮,斯石为石松为松。松华不承霜雪余,石妙欲出肤腴中。中臧元气蕴雷电,火土木石皆从同。神祇千年爱护一,介则集古剥则凶。吁嗟灵境与世异,太古本遣丸泥封。地灵药物溢丹井,帝悯黎庶遭鞠讻。中横巨石忽裂一,精液已漏无由缝。卑枝无言入樵斧,合干已破缠交踪。流传世人不解爱,讵有苍翠蟠心胸。裁枝屈盆恣糅矫,辇石㔉骨工磨砻。山川一朝物性失,光怪已去神不从。其余巨者庶免劫,肌理入石无初终。山花分红极窈窕,幽草判绿何蒙茸。含苞不虞神鬼泄,落实分遣猿猱供。我知画笔不得到,只有显晦无春冬。驱除极感造化力,早以魑魅投寒空。阴崖点入势益陡,南北向背皆从峰。根株偏能孕灵药,牙爪谁识非真龙。我行十步即一憩,树亦接引如朋从。理奇终恐化作石,转运始信非人工。
徒弟宗璞建施水庵请赞。宋代。释智愚。等是垂慈,初无门户。璞玉既分兮可观,梵仪顿举兮难睹。凌霄峰顶看云人,普化堂中第一祖。
寄袭克懋二首 其一。明代。欧大任。姓名闻海岱,始就竹西寻。傍汝飘零色,怜予涕泪深。闭关存傲骨,说剑托雄心。苜蓿差相慰,无愁雪满簪。
南轩。宋代。陈师道。少日书林颇著勋,暮年贪佛替论文。铜炉瓦枕芒鞋里,此外惟须对此君。
同省中诸郎游莫愁湖登楼上。明代。欧大任。酒楼不可问,舟子载琵琶。残黛诸堤柳,遗钿五浦花。一裘非李白,双桨似卢家。湖倚郎官赋,宁劳异代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