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朗读

译文

天上星宿的将星动了,汉家营地上的柳条青青。
万里征途刁斗声声鸣响,三军将士迅速越过井陉。
辞别帝宫全忘了身家,立功报国定要夺取龙庭。
哪里肯学那些书生之辈,终老窗前死啃一经。

注释

都督:唐时在全国部分州置大、中、下都督府,府各设都督一人,掌督诸州军事,并兼任所驻在之州刺史。代州:治所在今山西代县。得青字:古人相约赋诗,规定一些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而赋,“得青字”即拈得青字韵。
天官:即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将星:《隋书·天文志》说,天上有十二个天将军星,主兵象;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
汉地:一作“汉上”。
刁斗:古代行军用具。斗形有柄,铜质;白天用作炊具,晚上击以巡更。
三军:军队的通称。井陉:古关名,即井陉口,又名井陉关,唐时要塞,在今河北井陉县境内,井隘北井隆山上。秦汉时为军事要地。《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塞?大汾、冥阸、荆阮、方城、肴、井陉、令疵、句注、居庸。”
凤阙:汉代宫阙名,在建章宫东,因为其上有铜凤凰而得名。此处借汉说唐,用以泛指宫廷。
取龙庭:借指誓歼敌虏。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
书生:读书人。古时多指儒生。
间:一作“中”。老:一作“住”。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2

2、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38-139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作于离筵之上的送别诗,当是王维早期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一位姓赵的都督即将带兵开赴代州(治所在今山西代县),王维等人为赵都督饯行,在宴席上,有人倡议分韵作诗,王维抓阄得“青”字,于是以“青”字为韵写了上面这首诗。  

参考资料:

1、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38-139

2、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16-118

鉴赏

  首联“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写启程。“天官”,即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将星”,《隋书·天文志》说,天上有十二个天将军星,主兵象;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以天上的将星喻指赵的出发。这一巧妙的联想、比喻,同时还拓展了诗作开阔的空间,令人想到赵都督或许就是在这样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出发的。第二句既交代了出征时节是柳条发青的春天,又以“柳”字暗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惜别之情,深蕴其中。

  颔联“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描写军队行进中的气势。刁斗,军中用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间用于打更报警,把它写进诗中,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的生活情景。中间又以一个“鸣”字突出听觉,使人如闻一路军声震天,外加“万里”二字修饰,更显得声势浩大,军威显赫。“万里”句由物见人,借助听觉渲染出征的气势,“三军”句则正面写人,诗人仿佛亲眼目睹这位将军率领三军正浩浩荡荡奔赴边陲。“井陉”,即井陉口,又名井陉关,唐时要塞,在今河北井陉县境内。一个“出”字,点出了此次进军的方位路线,与首句的“动将星”前后呼应。

  以上两联,从启程写到行军,重在勾划赵都督英勇赴边的非凡气势;后两联表现赵都督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戍边卫国的耿耿忠心。颈联“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正面写他立功报国的思想。“凤阙”,汉代宫阙名,在建章宫东,因为其上有铜凤凰而得名,此处借汉说唐,用以泛指宫廷。“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取龙庭”,借指誓歼敌虏。这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无论“辞凤阙”或“取龙庭”,都下定“忘身”、“报国”的决心。“辞凤阙”在出征之前,“取龙庭”是在鏖战之后,可见决心始终如一。

  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以议论结束全诗。上一联作正面抒情,这一联从反面议论,加以强调。“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乃至决不学的意思。书生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难免会有许多牢骚不平甚至生出弃文就武的想法。王维也有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因此借题发挥,作为对于赵都督的赞扬之词说了出来。

  这首送别诗,写得意气风发、格调昂扬,不作凄楚之音,表现了青年王维希望有所作为,济世报国的思想。

参考资料:

1、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16-118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朗读
()

猜你喜欢

云收飞脚,日祛怒暑,新蝉高柳鸣时。兰佩紫囊,蒲抽碧剑,吴丝两腕双垂。闻道五陵儿。蛟龙吼波面,卫碎琉璃。画鼓声中,锦标争处飐红旗。

使君冠盖追。正霞翻酒浪,翠敛歌眉。扇动水,风生玉宇,微凉透入单衣。日暮楚天低。金蛇掣电漾,千顷霜溪。宴罢休燃宝蜡,凭月照人归。

()
公来触势冒炎云,风义凌虚独有君。
但觉一家增喜色,便如满座揖清芬。
()
日暮坐柴门,怀抱方烦纡。
铃声从西来,忽得濠州书。
开缄读未半,喜极涕泗俱。
父子老惜别,经况患难余。
()

顽铁精金共一炉,虚空推出古浮图。六窗八户无门入,谁识分身是丈夫。

()

昔为太室游,卢岩在东麓。直上登封坛,一夜茧生足。

径归不复往,峦壑空在目。安知有十志,舒卷不盈辐。

()
天下名山数南国,岘首首推襄汉域。
前年假节使湖外,道出铜鞮一攀陟。
檀溪西下烟雨繁,梦泽南回云雾织。
绝壁颓岩画障开,阳林杂蘤天光逼。
()

百尺楼头卧,楼高接大荒。江波何浩浩,天意竟茫茫。

派溯牂牁远,流归渤澥长。所嗟四渎外,疏凿远难详。

()

松尾飕飕石浪寒,胡啼番曲转声酸。
人间无此春风手,应是江妃夜放弹。

()
斗水小涟漪,拳石献岩窦。
苍苍三峰足,挺挺数叶秀。
棐几得巨壑,幽色清永昼。
以我兼忘心,嵩华亦何有。
()
宝历契昌运,岳渎启珍符。
汾阳忠义勋阅,此际挂蓬弧。
正属阳生子月,始见蓂敷六荚,宝剑出昆吾。
芒射斗牛分,光彩照坤舆。
()
入得冶父门,不避冶父剑。
剑下蓦翻身,为君通一线。
吃底劈胸拳,透底生铁面。
莫怪粗粝藜,方便没方便。
()

三峰上排云,竞秀如笔格。千古兆人文,知非草玄宅。

()

冻羽飞鸣下笔难,坐疑声绕竹枝寒。良工趣在芭蕉雪,莫向筼筜作意看。

()
华峰抱紫翠,兹亭瞰清幽。
春林罗画屏,新月吐玉钩。
宛如东屯居,恍若南涧游。
信美吾亦乐,特用慰淹留。
()
茅斋高卧日将午,自起钩帘试香缕。
门前剥啄谁叩门,杖履萧然颜貌古。
亟呼儿童延入座,饷以清风涤袢暑。
论医说相俱第一,触热远来寻我语。
()

寄声谢轩帝,不必奏钧天。
一碧九万里,横吹铁笛眠。

()

风外丁当响佩环,玉人依约凭湖山。侍儿报有君王命,月下轻轻整翠鬟。

()

童冠追随咏紫芝,袷衣筇杖暮春时。乾坤有此老自足,风雨重来看更奇。

尽把皇王归散帙,不教猿鹤怨栖迟。绿萝苍霭比邻地,卧病于今慰所思。

()
三界炎炎如火聚,搅扰劳生困蒸煮。
邪见稠林蔽祖庭,孰为临济阴凉树。
拄杖子,回避无门,全身荷负特立独行,危分险布。
扫除枝不留踪,普覆大地人,彻骨清凉去。
()

四十身无闻,忝官省中郎。未尝学治民,缪假铜墨章。

置我所读书,低心课农桑。况此戎马间,属国皆军羌。

()

一拐随身四海闻,剑锋久暗七星文。等闲磨砺光芒出,划断青天万里云。

()

女萝覆石壁,溪水幽濛胧。紫葛蔓黄花,娟娟寒露中。

朝饮花上露,夜卧松下风。云英化为水,光采与我同。

()
无物堪持比此冠,竹皮柔胆谷皮乾。
故人恋恋绨袍意,岂为哀怜范叔寒。
()

三城已奏三春乐,五夜还追五马欢。徐榻久悬高谊在,习池真许醉游看。

林间燕雀千声入,灯下鱼龙万舞攒。公暇更多求瘼意,野谈容易使君欢。

()

龟趺结苔发,虬松长鳞鬣。寂寞丘垄平,秋虫吊寒月。

()

释从白云来,衣上白云湿。借问来何勤,道师碑未立。

文言予岂能,孝节尔谁及。却返旧山中,猿啼暮风急。

()

处士芰荷裳,相将舞媚娘。竹枝新度曲,桃叶旧怜香。

碧椀银丝鲙,冰壶白玉浆。清泉自销暑,落月尚飞觞。

()
古人罔极。
今我不爽。
愿言所钦。
唯子靡两。
()
去秋三五月。
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
来春复吐芳。
()

天上神仙居有府,海中楼观净无尘。檐甍直捧丹霄日,竹树长含碧苑春。

梦兆麒麟生蕙阁,文裁鸾凤赞枫宸。攸宁实荷周王宠,近市元非晏子真。

()
冻雨萧条江上来,随风沾洒气幽哉。
陆机茅屋终难住,伍相祠堂亦可哀。
独客飘飘何处去,孤帆寂寂几时回。
《竹枝》声断沧江暮,短发无辜独受催。
()

荔子凝丹摘晓鲜,江南来路与云连。
托根曾是三山下,结实应归万木先。
乡国远携甘旨重,宴堂分翫色香全。

()

祝融应自胜崆峒,且读通书办圣功。事可语人甘受谤,诗能名世不嫌穷。

春边采药收湘芷,月下调弦送楚鸿。赖有行人碑尚在,棠阴依旧恋东风。

()
红袖扶来聊促膝,龙团共破春温。
高标终是绝尘氛。
两箱留烛影,一水试云痕。
饮罢清风生两腋,馀香齿颊犹存。
()

钟撼鸡鸣万家起,月下纷纷白袍子。
提壶挈榼春游闹,擎箱擐箧谁家徙。
通衢隘塞行人绝,露坐欠伸奴跛倚。

()

夜凉喜无讼,霁色摇闲情。暑退不因雨,陶家风自清。

凝弦停片景,发咏静秋声。何事禅中隐,诗题忽记名。

()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