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唐代。王维。天官动将星,汉上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2
2、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38-139
这是一首作于离筵之上的送别诗,当是王维早期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一位姓赵的都督即将带兵开赴代州(治所在今山西代县),王维等人为赵都督饯行,在宴席上,有人倡议分韵作诗,王维抓阄得“青”字,于是以“青”字为韵写了上面这首诗。
参考资料:
1、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38-139
2、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16-118
首联“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写启程。“天官”,即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将星”,《隋书·天文志》说,天上有十二个天将军星,主兵象;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以天上的将星喻指赵的出发。这一巧妙的联想、比喻,同时还拓展了诗作开阔的空间,令人想到赵都督或许就是在这样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出发的。第二句既交代了出征时节是柳条发青的春天,又以“柳”字暗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惜别之情,深蕴其中。
颔联“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描写军队行进中的气势。刁斗,军中用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间用于打更报警,把它写进诗中,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的生活情景。中间又以一个“鸣”字突出听觉,使人如闻一路军声震天,外加“万里”二字修饰,更显得声势浩大,军威显赫。“万里”句由物见人,借助听觉渲染出征的气势,“三军”句则正面写人,诗人仿佛亲眼目睹这位将军率领三军正浩浩荡荡奔赴边陲。“井陉”,即井陉口,又名井陉关,唐时要塞,在今河北井陉县境内。一个“出”字,点出了此次进军的方位路线,与首句的“动将星”前后呼应。
以上两联,从启程写到行军,重在勾划赵都督英勇赴边的非凡气势;后两联表现赵都督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戍边卫国的耿耿忠心。颈联“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正面写他立功报国的思想。“凤阙”,汉代宫阙名,在建章宫东,因为其上有铜凤凰而得名,此处借汉说唐,用以泛指宫廷。“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取龙庭”,借指誓歼敌虏。这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无论“辞凤阙”或“取龙庭”,都下定“忘身”、“报国”的决心。“辞凤阙”在出征之前,“取龙庭”是在鏖战之后,可见决心始终如一。
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以议论结束全诗。上一联作正面抒情,这一联从反面议论,加以强调。“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乃至决不学的意思。书生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难免会有许多牢骚不平甚至生出弃文就武的想法。王维也有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因此借题发挥,作为对于赵都督的赞扬之词说了出来。
这首送别诗,写得意气风发、格调昂扬,不作凄楚之音,表现了青年王维希望有所作为,济世报国的思想。
参考资料:
1、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16-118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云收飞脚,日祛怒暑,新蝉高柳鸣时。兰佩紫囊,蒲抽碧剑,吴丝两腕双垂。闻道五陵儿。蛟龙吼波面,卫碎琉璃。画鼓声中,锦标争处飐红旗。
使君冠盖追。正霞翻酒浪,翠敛歌眉。扇动水,风生玉宇,微凉透入单衣。日暮楚天低。金蛇掣电漾,千顷霜溪。宴罢休燃宝蜡,凭月照人归。
望海潮。宋代。鄱阳护戎女。 云收飞脚,日祛怒暑,新蝉高柳鸣时。兰佩紫囊,蒲抽碧剑,吴丝两腕双垂。闻道五陵儿。蛟龙吼波面,卫碎琉璃。画鼓声中,锦标争处飐红旗。使君冠盖追。正霞翻酒浪,翠敛歌眉。扇动水,风生玉宇,微凉透入单衣。日暮楚天低。金蛇掣电漾,千顷霜溪。宴罢休燃宝蜡,凭月照人归。
和李伯时韵送行七首。宋代。曹勋。公来触势冒炎云,风义凌虚独有君。但觉一家增喜色,便如满座揖清芬。
得子虡濠上书。宋代。陆游。日暮坐柴门,怀抱方烦纡。铃声从西来,忽得濠州书。开缄读未半,喜极涕泗俱。父子老惜别,经况患难余。羁旅易生疾,霜露行载涂。思归虽甚苦,且复忍须臾。
题卢鸿一《学士堂图》。宋代。苏轼。昔为太室游,卢岩在东麓。直上登封坛,一夜茧生足。径归不复往,峦壑空在目。安知有十志,舒卷不盈辐。一处一卢生,裘褐荫乔木。方为世外人,行止何烦录。百年入箧笥,犬马同一束。嗟余缚世累,归未有茅屋。江干百亩田,清泉映修竹。尚欲逃世名,岂须上图轴。
岘山。宋代。孙抗。天下名山数南国,岘首首推襄汉域。前年假节使湖外,道出铜鞮一攀陟。檀溪西下烟雨繁,梦泽南回云雾织。绝壁颓岩画障开,阳林杂蘤天光逼。飘然不减京台乐,城阙弦歌野耕植。借问人心谁见思,云来远庇羊公德。乃知仁爱与山俱,奚用沈碑衒金刻。追询耆旧访祠宇,迟拜丹青纪聪直。佛蓝神馆郁相望,独此寂寥遗肸饰。栾公燕国戚藩佐,朱邑桐乡啬夫职。居民立社中诏嘉,抚旧劝来区淑慝。指期还台首章奏,立使閟宫膋血食。半途得郡旋治中,回睇凤林空太息。仙郎作镇未朞月,起废补亡罄心力。凡予所欲尘黈聪,文符一一条其极。庚桑畏垒既禋荐,鲁国灵光亦颠踣。由晋至今更几秋,隼画干旟熊伏轼。但矜□□□形胜,谁祀贤人思物色。公当□□乃□□,只□徊翔预伦□。汉波平远山巍然,共仰羊王誉充□。
五月十一日梧州大水,避居城楼。清代。金应澍。百尺楼头卧,楼高接大荒。江波何浩浩,天意竟茫茫。派溯牂牁远,流归渤澥长。所嗟四渎外,疏凿远难详。
于越亭。宋代。姜夔。松尾飕飕石浪寒,胡啼番曲转声酸。人间无此春风手,应是江妃夜放弹。
山居杂诗九十首。宋代。曹勋。斗水小涟漪,拳石献岩窦。苍苍三峰足,挺挺数叶秀。棐几得巨壑,幽色清永昼。以我兼忘心,嵩华亦何有。
水调歌头。唐代。无名氏。宝历契昌运,岳渎启珍符。汾阳忠义勋阅,此际挂蓬弧。正属阳生子月,始见蓂敷六荚,宝剑出昆吾。芒射斗牛分,光彩照坤舆。备文武,宏器量,足谋谟。世传韬略,出专阃制誓平胡。尽护貔貅百万,仰副九重委注,指日复舆图。祝寿如山阜,进位陟洪枢。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宋代。释崇岳。入得冶父门,不避冶父剑。剑下蓦翻身,为君通一线。吃底劈胸拳,透底生铁面。莫怪粗粝藜,方便没方便。
李源十景 其七 笔架凌云。明代。程敏政。三峰上排云,竞秀如笔格。千古兆人文,知非草玄宅。
竹间冻雀图。明代。程敏政。冻羽飞鸣下笔难,坐疑声绕竹枝寒。良工趣在芭蕉雪,莫向筼筜作意看。
华峰亭。宋代。喻良能。华峰抱紫翠,兹亭瞰清幽。春林罗画屏,新月吐玉钩。宛如东屯居,恍若南涧游。信美吾亦乐,特用慰淹留。
赠仙茅道士。宋代。裘万顷。茅斋高卧日将午,自起钩帘试香缕。门前剥啄谁叩门,杖履萧然颜貌古。亟呼儿童延入座,饷以清风涤袢暑。论医说相俱第一,触热远来寻我语。嗟哉人生浪辛苦,到头事事皆尘土。万钱鼎食吾无取,君有仙茅幸分与。
咏潇湘八景各一首·洞庭秋月。宋代。刘克庄。寄声谢轩帝,不必奏钧天。一碧九万里,横吹铁笛眠。
宫词。元代。贯云石。风外丁当响佩环,玉人依约凭湖山。侍儿报有君王命,月下轻轻整翠鬟。
同伦右溪何古林再游中洞卜居二首 其二。明代。王渐逵。童冠追随咏紫芝,袷衣筇杖暮春时。乾坤有此老自足,风雨重来看更奇。尽把皇王归散帙,不教猿鹤怨栖迟。绿萝苍霭比邻地,卧病于今慰所思。
偈颂一百零四首。宋代。释绍昙。三界炎炎如火聚,搅扰劳生困蒸煮。邪见稠林蔽祖庭,孰为临济阴凉树。拄杖子,回避无门,全身荷负特立独行,危分险布。扫除枝不留踪,普覆大地人,彻骨清凉去。虽然如是,赵婆酤醋。
将之官清水李廷老来会探韵得光字。宋代。刘攽。四十身无闻,忝官省中郎。未尝学治民,缪假铜墨章。置我所读书,低心课农桑。况此戎马间,属国皆军羌。陇山一何高,缇群正相望。聚粮三月过,始厌西路长。故人矜我劳,置酒客满堂。固知后会艰,慨慷俱毕觞。天弧射狼星,旄头烂垂光。分我一汉节,系取穹庐王。
二仙像 其一 铁拐。元代。凌云翰。一拐随身四海闻,剑锋久暗七星文。等闲磨砺光芒出,划断青天万里云。
斋心。唐代。王昌龄。女萝覆石壁,溪水幽濛胧。紫葛蔓黄花,娟娟寒露中。朝饮花上露,夜卧松下风。云英化为水,光采与我同。日月荡精魄,寥寥天宇空。
和耿天骘以竹冠见赠四首。宋代。王安石。无物堪持比此冠,竹皮柔胆谷皮乾。故人恋恋绨袍意,岂为哀怜范叔寒。
灯夕赴洪紫云郡守园亭之招。明代。陈子壮。三城已奏三春乐,五夜还追五马欢。徐榻久悬高谊在,习池真许醉游看。林间燕雀千声入,灯下鱼龙万舞攒。公暇更多求瘼意,野谈容易使君欢。
龟峰白云为徐凤池赋四首 其一。清代。陈恭尹。龟趺结苔发,虬松长鳞鬣。寂寞丘垄平,秋虫吊寒月。
送僧琏。宋代。郭祥正。释从白云来,衣上白云湿。借问来何勤,道师碑未立。文言予岂能,孝节尔谁及。却返旧山中,猿啼暮风急。
清郡访郑丈二首 其一。明代。张元凯。处士芰荷裳,相将舞媚娘。竹枝新度曲,桃叶旧怜香。碧椀银丝鲙,冰壶白玉浆。清泉自销暑,落月尚飞觞。
答赵景猷。魏晋。曹摅。古人罔极。今我不爽。愿言所钦。唯子靡两。情存口咏。心忆目想。形游神还。身去意往。伫立不见。瞻望佛仿。婉娈西路。遗忧养养。
悼亡诗。南北朝。沈约。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寄贺夏桂洲相公新第次前人。明代。顾璘。天上神仙居有府,海中楼观净无尘。檐甍直捧丹霄日,竹树长含碧苑春。梦兆麒麟生蕙阁,文裁鸾凤赞枫宸。攸宁实荷周王宠,近市元非晏子真。
丙申三月一日北山雨望(时张士诚据吴)。明代。袁凯。冻雨萧条江上来,随风沾洒气幽哉。陆机茅屋终难住,伍相祠堂亦可哀。独客飘飘何处去,孤帆寂寂几时回。《竹枝》声断沧江暮,短发无辜独受催。
和曹殿丞寄荔支。宋代。蔡襄。荔子凝丹摘晓鲜,江南来路与云连。托根曾是三山下,结实应归万木先。乡国远携甘旨重,宴堂分翫色香全。清才仍更传新唱,一一骊珠照眼圆。
呈姚雪蓬使君。宋代。乐雷发。祝融应自胜崆峒,且读通书办圣功。事可语人甘受谤,诗能名世不嫌穷。春边采药收湘芷,月下调弦送楚鸿。赖有行人碑尚在,棠阴依旧恋东风。
临江仙(茶词)。宋代。刘过。红袖扶来聊促膝,龙团共破春温。高标终是绝尘氛。两箱留烛影,一水试云痕。饮罢清风生两腋,馀香齿颊犹存。离情凄咽更休论。银鞍和月载,金碾为谁分。
观入试者。宋代。李昴英。钟撼鸡鸣万家起,月下纷纷白袍子。提壶挈榼春游闹,擎箱擐箧谁家徙。通衢隘塞行人绝,露坐欠伸奴跛倚。远闻雷轰应答,近亦洶洶殊聒耳。轧然棘其八户破晓色,阵脚忽移去如蚁。壮夫先入护几案,儒雅雍容行且止。垂髫趁哄未知苦,戴白相持叹衰矣。自从明诏到郡国,士出深山集城市。但能操笔不曳白,秋榜人人都准拟。分明结社战所兵,投合主司谁得髓。昨科人令或亡,三年场屋能消几。功名信分置勿言,身健频来已堪喜。槐黄早脱吾侥幸,因送儿曹得观视。傍人休笑李秀才,三十年前亦如此。
酬乌程杨明府华雨后小亭对月见呈。唐代。皎然。夜凉喜无讼,霁色摇闲情。暑退不因雨,陶家风自清。凝弦停片景,发咏静秋声。何事禅中隐,诗题忽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