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随机无尽颂·法界通花分第十九

金刚随机无尽颂·法界通花分第十九朗读

《金刚随机无尽颂·法界通花分第十九》是宋代释印肃所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文译文:
樵唱牵渔唱,川陆无间障。
两个且无声,佛在舌头上。

诗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一个特定的场景,具有佛教思想的意蕴。诗人通过描绘樵夫和渔夫的生活以及自然景观,寄托了对佛法境界的探索和理解。

赏析:
这首诗词以一种朴素而深邃的方式传达了佛教思想的内涵。首先,诗中提到了樵夫和渔夫,他们在各自的工作中唱歌,彼此之间没有障碍。这里的樵夫和渔夫可以被视为普通人,他们通过各自的劳动与自然相融合,展现了生活的平和与和谐。

接下来,诗人说到"两个且无声",这里的"两个"指的是舌头和言语,"无声"则意味着超越言语的境界。佛教中,修行者追求的是超越语言表达的境界,通过默默无声的内心体悟,来抵达更高的境界。这句话表达了佛法中的舌灭之义。

最后一句"佛在舌头上",进一步强调了超越言语的重要性。佛教认为佛性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而不是依赖于外在的文字或言辞。佛教倡导的是通过修行和内心的觉悟来实现人生的真正意义。

整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味的词语,传达了佛法的核心思想。它表达了超越物质世界的追求,强调了内心的平和与理解的重要性。这种通过自然景观和生活场景来抒发佛教思想的方式,展现了宋代佛教诗歌的特色。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释印肃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二十七岁礼寿隆贤法师落发为僧,二十八岁受甘露大戒于宜春城北开元寺。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释印肃朗读
()

猜你喜欢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 一作:又教)

()
()

谁把幽姿照玉盘,清芬散入海天宽。明时好结灵均佩,莫作寻常瑞应看。

()

西风苜宿照阑干,伏枕青山欲见难。骥尾独怜何处附,蛾眉虽在不堪看。

雪飞竹箭三江下,驿过梅花五岭寒。授简自惭多病客,洛阳谁更念袁安。

()
中春农在野,蚕事亦随作。
手种临安青,可饲蚕百箔。
累累茧满簇,绎绎丝上篗。
老子虽安眠,衣帛可无怍。
()

正一受天录,腰垂神虎章。
群魔狱幽隐,秘篆刻青苍。
故事骇前志,余威惊大荒。

()

双鹤摩天去,双泉为谁久。昨夜王乔过,山僧尔知不。

()
周遭圩岸缭山城,一眼圩田翠不分。
行到秋苒初熟处,翠茸锦上织黄云。
()

君不见巫山神女作行云,霏红沓翠晓氛氲。

婵娟流入楚王梦,倏忽还随零雨分。空中飞去复飞来,

()

轰隐家门,捉鼻免、问君何术。适志耳、和烟种树,带云舂术。

杜老堂前邻扑枣,陶公酒后儿呼栗。更风潭、夹宅月当门,消閒日。

()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
九关虎豹看劲敌,万里鹍鹏竚剧谈。
老眼摩挲顿增爽,诸君端是斗之南。
()

自别武夷君,海水落几丈。当年尊俎地,颠倒叠横嶂。

君从山中来,应见桃花开。秦人笑相语,愧我非仙才。

()
六钟翕协六变成,八佾徜徉八风生。
乐九韶兮人神感,美七德兮天地清。
()
晨登苍崖巅,夕息苍崖足。
手把青松枝,坐看春禽浴。
()

明月照桂林,初花锦绣色。谁能不相思,独在机中织。

()

浏阳谁谓小,桑柘万家春。远宦逢知己,推心在惠民。

速宜还县债,闻早缀朝绅。说与诸公道,方岩后有人。

()

春梦沈沈唤不醒,仙山何处访仙经。诗情最艳花无色,愁绪难消酒不灵。

浪迹十年头易白,天涯一见眼犹青。稚川尚有长生箓,莫道云山道杳冥。

()

鼓瑟吹笙夜未阑,狂歌醉舞烛花残。清光琥珀浮金斝,逸响珠玑坠玉盘。

细柳生风回绮席,丛篁扶月上雕栏。真堪十日平原饮,莫向参军话路难。

()
群虫喜炎热,此独爱高阴。
薄蜕聊依叶,清声已出林。
人闲感衰节,风急杂遥砧。
虚腹曾何竟,常忧螗斧侵。
()

封章三上意拳拳,却恨归无一壑专。
商略浮生皆宁耳,直须勘破劫空前。

()

忘家未足更忘形,散客孤云迹不停。

三楚江山心未饱,七闽泉石眼初醒。

()

出城二十里,世界顿清凉。不觉发将白,才知日尚黄。

居人尽旗鼓,吾辈又冠裳。重见圣朝诏,羞挥泪数行。

()

碧玉双簪两髻丫,满怀春恨正萌芽。

停桡空对无情水,倚槛谁邻解语花。

()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
九丹开石室。
三径没荒林。
仙人翻可见。
隐士更难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