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府初赴同天节宴诗二首

京兆府初赴同天节宴诗二首朗读

《京兆府初赴同天节宴诗二首》是宋代诗人强至的作品。这首诗以描绘同天节宴的场景为基础,通过对帝王的赞颂和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君王的忠诚和景物的美好感受。

诗词的中文译文:
五帝今云六,
君王合万年。
日长迟漏水,
风细驻炉烟。
想像联朝佩,
欢呼捧御筵。
喜深恩更远,
不竭似秦川。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的诗意主要是赞颂君王和他的统治。首先,诗中提到了"五帝今云六",暗示着君王的威严和统治力超越了古代五帝的统治。"君王合万年"表达了对君王永远统治的祝愿和忠诚。

接下来,诗人用几个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衬托出同天节宴的喜庆氛围。"日长迟漏水"形容时间的流逝变得缓慢,暗示了盛宴的欢乐和延续。"风细驻炉烟"描绘了微风吹拂下炉烟静止的景象,烟雾袅袅,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同天节宴的美好想象和向往。"想像联朝佩"表明诗人幻想着能够与皇室贵族一同佩戴玉佩,展现了对高贵身份和地位的向往。"欢呼捧御筵"则表达了对宴会的喜悦,诗人希望能够亲临盛宴、参与其中。

最后两句"喜深恩更远,不竭似秦川"传递了对君王恩泽的感激之情。"喜深恩更远"表明诗人对君王的恩赐感到非常高兴,而"不竭似秦川"则意味着这份恩泽像秦川的水源一样永远不会枯竭。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君王的赞颂和对同天节宴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君王统治的忠诚和景物美好的赞美之情。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强至

强至(1022年~1076年),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充泗州司理参军,历官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韩琦聘为主管机宜文字,后在韩幕府六年。熙宁五年(1072年),召判户部勾院、群牧判官。熙宁九年(1076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不久卒。其子强浚明收集其遗文,编《祠部集》四十卷,曾巩为之序,已佚。清代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传》有传。...

强至朗读
()

猜你喜欢

要明得丧非干我,须到身心洞彻时。彻处忘缘缘即彻,从兹出处但随宜。

()

周氏二子千人英,余观其诗余辄惊。浑然骨格已老成,凛乎辞句冰霜清。

不然何以知君名,余知必作诗之精。今观君诗眉且低,文章老大无人知。

()

南州高士心如水,夜雨炉亭岁欲环。
朝迹只如初到日,州麾犹在两年间。
秋来竹屋多归梦,天与莆人一破颜。

()
云峰顶上玉仙家,误入修廊一迳斜。
夜半月寒风力劲,满山松影走龙蛇。
()

华山畿,天地为情转,生人作鬼妻。上有石莲花,是侬洗头池。

()

故人天上近何如,白玉堂中足宝书。烛彻宫莲三鼓后,露漙仙掌九秋初。

江湖政共丹心老,鱼雁全如绿鬓疏。西北阑干天咫尺,欲乘黄鹤却踌躇。

()

群花落尽柳绵飞,陌上游人去渐稀。今日江津送春去,明年还向柳梢归。

()

满世黄芽人不识,识得黄芽家不贫。黄芽岂使世人识,纵识黄芽不得门。

()

蒙恬制笔从先秦,往昔至今千万春。六经群书自兹写,翰墨一出俱通神。

昌黎称为管城子,中书君题传文里。祖龙虽暴不相弃,荣贵谁能得如此。

()
饥啄空城土,莫近太仓粟。
一粒未充肠,却入公子腹。
且吊城上骨,几曾害尔族。
不闻庄辛语,今日寒芜绿。
()

宫漏微茫夜深浅,长门弃置如秋扇。柳幕无风惯锁眉,花房宿露羞啼面。

昨来买赋叹金空,不怨君王怨画工。赋中凄惋谁能识,图内丹青自可通。

()

小步闲拖六尺藤,空山来往健如僧。
栽花忙处儿呼饭,夜读深时妾屏灯。

()

积水与寒烟,嘉禾路几千。孤猿啼海岛,群雁起湖田。

曾见长洲苑,尝闻大雅篇。却将封事去,知尔爱闲眠。

()

踏碎九街月,乘醉出京华。半生湖海,谁念今日老还家。独把瓦盆盛酒,自与渔樵分席,说伊政声佳。竹马望尘去,倦客亦随车。

听熏风,清晓角,韵梅花。人家十万,说尽炎热与咨嗟。只恐棠阴未满,已有枫宸趣召,归路不容遮。回首江边柳,空著旧栖鸦。

()

谁与东皇殿后尘,更无凡木敢争春。来观梦草庵前月,疑是广寒宫里人。

雨罢香风吹满院,夜深笑语动诸邻。诗词要并花奇绝,对此吟哦句自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