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孔教授武仲济南四咏其三鹊山亭

和孔教授武仲济南四咏其三鹊山亭朗读

《和孔教授武仲济南四咏其三鹊山亭》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筑台临水巧安排,
万象轩昂发瘗埋。
南岭崩腾来不尽,
北山断续意尤佳。
平时战伐皆荒草,
永日登临慰病怀。
更欲留诗题素壁,
坐中谁与少陵偕。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鹊山亭的景象。诗人用巧妙的布局建造了台阶,使得亭子能够俯瞰水面,展望四周的景色。亭子建在山脚下,南岭的山峰崩塌声不断,北山的景色则更加壮丽迷人。平时这里是荒草丛生的战场,但在长时间登临亭子的时候,可以慰藉内心的病痛。诗人还想留下自己的诗篇题刻在亭子的墙壁上,与少陵一同留名。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鹊山亭的景色,展示了诗人的情感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诗中的"筑台临水巧安排"表达了诗人在选址和建造亭子时的巧思和用心。"万象轩昂发瘗埋"这一句描述了亭子所俯瞰的景象,形象地表达了山水之间的壮丽和广阔。"南岭崩腾来不尽,北山断续意尤佳"描绘了南北两侧山脉的景色,南岭山峰崩塌的声音不断,而北山的景色则更加迷人。这种对山水景色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诗中还融入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平时战伐皆荒草"表明这个地方曾经是战场,但现在已经是一片荒芜。而诗人"永日登临慰病怀",长时间登临亭子,可以舒缓内心的病痛,表达了对自身身体的痛苦的抒发。

最后两句"更欲留诗题素壁,坐中谁与少陵偕"表达了诗人的意愿,希望自己的诗篇能够被刻在亭子的墙壁上,与其他文人一同留名。其中提到的"少陵"指的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人希望自己的诗能与杜甫的诗篇共同存在,表达了对文学传统的尊崇和对前辈文人的敬意。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同时还融入了对文学传统和前辈文人的敬意,展示了苏辙的才情和情感世界。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

猜你喜欢

边风吹沙沙半飞,营门栖鸦鸦乱啼。客子膏车酒泉北,将军驻马汉关西。

将军揖客葡萄酒,耳热乌乌酣拊缶。老卒犹能舞佩刀,幼兵亦解鸣刁斗。

()

紫云最高处,飞锡共登临。秋老山容瘦,天寒木叶深。

西风孤鸿唳,流水道人心。坐久林塘晚,寥寥钟梵音。

()

单衣小立,正秋雨槐花,鬓丝吹冷。镜函如水,长忆画眉人并。

残叶暗飘金井。问燕子、归期未定。伤心社日辞巢,不是隔年双影。

()

十载江村二子偕,相逢每咏步兵怀。犹看老骥心偏壮,岂惜飞龙羽乍乖。

海上戈船连沪渎,石头烽火照秦淮。先朝旧事君休问,鼓角凄其满御街。

()

太息威弧久不振,坐令群盗满城闉。一身漂泊风中絮,几辈流亡劫后尘。

漫说军储敲骨髓,谁知筹笔敝精神。幺魔命尽终菹醢,会见熙阳丽紫宸。

()

炉烟袅袅拂帘栊,太液波澄晓镜融。卜岁喜看三月雨,惜春深坐百花风。

红尘不到黄金阙,香雾时遮碧玉宫。对此上林光景好,清平愿与万方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