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

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朗读

这首诗词《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红炉厄夏景,
团扇悲秋凉。
来鸿已遵渚,
去燕亦辞梁。

冰蚕怀冻薮,
火鼠安炎乡。
曲士漫谈道,
夏虫岂知霜。

物化何时休,
叹息此路长。

译文:

红炉中夏天的景色炙热压抑,
团扇嘤嘤地哀叹着秋凉。
来自南方的雁已经飞过渚地,
南方的燕子也告别了梁国。

冰蚕躲在冻结的草丛中,
火鼠在炎热的家园安居。
曲士们滔滔不绝地谈论着道义,
夏虫们又怎能懂得霜的威严。

物质的变化何时才会停止,
我叹息着这条路漫长无尽。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夏日和秋天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物质变化的思考和感慨。红炉象征炎热的夏季,团扇则象征清凉的秋天,通过这样的对比,凸显了夏天的炎热和秋天的凉爽。

诗中提到的来鸿和去燕,表示季节的变迁,南方的雁已经飞过渚地,南方的燕子也离开了梁国,暗示着秋天的到来。冰蚕和火鼠分别代表了适应寒冷和炎热环境的生物,表达了对自然界生物适应力的思考。

曲士漫谈道,夏虫岂知霜这句表达了作者对人们对道义真理的争辩和追求的思考。夏虫不懂得霜的威严,暗喻人们追求道义真理的过程中的局限和不足。

最后两句“物化何时休,叹息此路长”,表达了作者对物质世界的变化和时光的流转感到无奈和惋惜。物质的变化似乎没有尽头,而人们在这条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感到疲惫和无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哲思的思考,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物质变化的思索和感慨,体现了宋代诗人对生命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

猜你喜欢

岁岁吹箫江上城,西园桃梗托浮生。马因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

长铗依人游未已,短衣射虎气难平。剧怜对酒听歌夜,绝似中年以后情。

()

手斫樱桃气已遒,共和独创十三州。古今王霸知多少,革命推君第一流。

()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

盖世功名意气雄,楚齐国大势难容。从容进退知天道,一邑封留事赤松。

()

共道批鳞罪有馀,主恩翻得守田庐。渔樵久定归来计,不待逢人更卜居。

()

一室跏趺学坐忘,高槐古井欲生凉。秋蝉也合伤迟暮,不噪朝阳噪夕阳。

()
才名谁似广文寒,月斧云斤琢肺肝。
玄晏一生都卧病,子云三世不迁官。
幽兰空觉香风在,宿草何曾泪叶干。
犹喜诸郎有曹志,文章还复富波澜。
()

暝色复已夕,雨声全未疏。
掩关颇嗜卧,篝灯空照书。
点滴闻瓦沟,决溜鸣阶渠。

()

曲糵粗能了,絺衣且薄污。盟寻洛社客,伴结高阳徒。

大木岂堪斲,原田莫浪图。行藏君自卜,不必问玄夫。

()
两山相负为峰麓,流水重重注溪谷。
游人上寻流水源,未觉崎岖病双足。
山深下视云漫漫,径垂石底千屈盘。
松林阴森白日静,忽惊人世如奔湍。
()

宦辙归来各病乡,病乡闻讣倍心伤。哀歌强续招魂些,嘉话徒怀会老堂。

行见秋原荒宿草,可怜寒月落空梁。鸡坛旧契今馀几,一束生刍泪两行。

()

烛花残,香篆细。一阵轻寒,送入鸳鸯被。滴尽红檐声欲碎,点点丝丝,学做离人泪。

草边浮,枝上缀。不放青苔,松泛东风地。何处玉骢垂柳系,重门不为梨花闭。

()
荐士今谁有古风,不论疎戚与穷通。
怜渠报国河南尹,愧我无私第五公。
()
君家日铸山前住,冬后茶芽麦粒粗。
磨转春雷飞白雪,瓯倾锡水散凝酥。
溪山去眼尘生面,簿领埋头汗匝肤。
一啜更能分幕府,定应知我俗人无。
()

力耕心志纯,外物不得动。虽经百寒暑,寝息无一梦。

妻孥习辛勤,百世常与共。秋成共欣慰,春至即播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