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庐山楞伽寺三贤堂,呈南康太守曾致虚。宋代。杨万里。山房牙签三万轴,六丁下取归群玉。空余坡老枯木枝,雪骨霜筋插云屋。楞伽老僧怀两贤,作堂要与祠千年。只供清风荐明月,不用秋菊兼寒泉。江西社里曾常伯,李家玉润苏家客。并遣巫阳招取来,分坐庐山泉上石。
《寄题庐山楞伽寺三贤堂,呈南康太守曾致虚》是宋代杨万里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述了庐山楞伽寺内的三贤堂,以及作者向南康太守曾致虚呈送的情景。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山房牙签三万轴,
六丁下取归群玉。
空余坡老枯木枝,
雪骨霜筋插云屋。
楞伽老僧怀两贤,
作堂要与祠千年。
只供清风荐明月,
不用秋菊兼寒泉。
江西社里曾常伯,
李家玉润苏家客。
并遣巫阳招取来,
分坐庐山泉上石。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庐山楞伽寺内的三贤堂,展现了作者对庐山的景色和文化的赞美之情。下面是对诗词的诗意和赏析:
诗意:
这首诗词以庐山楞伽寺的三贤堂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庐山的景色和文化的喜爱之情。诗中描绘了山房内摆满了三万轴的牙签,六丁下取归群玉,形容了三贤堂的庄严和珍贵。诗人通过描述坡上的老枯木枝、雪骨和霜筋插入云屋,展示了庐山的幽静和神秘之美。诗人还表达了楞伽老僧怀念两位贤人的情感,希望能够建造一个能够祭祀他们的堂宇,并且只供清风荐明月,不需要秋菊和寒泉的供奉。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庐山楞伽寺的景色和文化内涵。通过山房内三万轴的牙签和归群玉的描绘,展示了三贤堂的珍贵和庄严。而描述老枯木枝、雪骨和霜筋插入云屋的形象,则表现了庐山的幽静和神秘之美。诗人通过楞伽老僧的怀念,表达了对两位贤人的敬仰之情,并希望能够为他们建造一个能够祭祀的堂宇。最后,诗人以清风荐明月的形象,表达了对庐山清幽环境的向往,而不需要繁华的秋菊和寒泉的供奉。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庐山楞伽寺的景色和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对庐山的喜爱和敬仰之情。同时,诗人通过对贤人的怀念和对自然环境的赞美,展示了对传统文化和自然之美的追求。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杨万里。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嵇中散。南北朝。颜延之。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形解验默仙,吐论知凝神。立俗迕流议,寻山洽隐沦。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
和余汝霖雪七绝。宋代。胡寅。低唱谁家有女伶,映窗那用读书声。何当翠被同君猎,得兽雄夸得句清。
鸡鸣寺寄怀祁敬江。明代。李玉。金陵秋气郁苍苍,别恨翻惊满寺房。万里家山怜久客,一年歧路叹回肠。论心明月谁同调,把酒清风只自尝。欲问旧游同乐侣,笑歌曾否念凄凉。
送郑严州四首。宋代。陈鉴之。善端谁独无,所化有兰鲍。时容拜床下,孺子似可教。山种顿修阻,心折东去棹。徘徊堤柳春,帆腹风欲饱。
僧院小松。唐代。章孝标。抛杉背柏冷僧帘,锁月梳风出殿檐。还似天台新雨后,小峰云外碧尖尖。
和除字韵问大渊来期。宋代。刘克庄。故人有约钦迟久,竹榭茅亭自扫除。宁载鸱夷访杨子,羞蒙狗监荐相如。极思座上挥长麈,莫赚□□□□车。□□□□□□□,□□□□更垂鱼。
陈安行舍人阁学挽词三首。宋代。杨万里。循吏今为冠,高文妙草麻。龚黄低一著,班左共三家。风度春无价,身名玉绝瑕。可怜人士泪,滴损紫薇花。
方氏园居(七首)。明代。杨基。解佩酬琴价,将书当酒赀。竹楼听雪夜,梅屋看花时。女嫁为农妇,儿从作圃师。邻翁无奈俗,招饮岂能辞。¤
广信二周生枉顾定山赠之诗。明代。庄昶。千里敲门到白云,山深地远亦劳君。百年此学真谁问,二子人间自不群。道岂寻常何敢负,我将六十且无闻。斯文但嘱丁通府,又许西江一
高邮别秦观三首。宋代。苏辙。笔端大字鸦栖壁,袖里清诗句琢冰。送我扁舟六十里,不嫌罪垢污交朋。
塞上即目俚言十首 其九。清代。缪烜。砂碛满羔羊,牧之货作息。盛夏亦披裘,妇女不纺织。
咏史上·光武祭遵。宋代。陈普。东山纪律久无闻,钲鼓才鸣玉匣尘。牧野再逢诸葛亮,两阶重见祭将军。
和百拙禅师韵。元代。耶律楚材。十方世界是全身,气宇如王绝比伦。与夺机中明主客,正偏位里辨君臣。眠云卧月辞三岛,鼓腹讴歌预四民。了了了时谁可晓,闲人元不是闲人。
观音岩 其一。明代。邱云霄。蓬岛人间隔,夫容天上开。清游疑梦寐,白日换形骸。窈窕萦霞磴,参差结玉台。幽探千嶂夕,尘世几人来。
六月二十一日早行十六首。宋代。吴芾。古寺经行知几回,山僧又见我重来。暮年欲作终焉计,不得归休只自哀。
苦热和袁应祥用韦苏州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宋代。郭印。旱魃难除遣,南箕未可招。安能飏双舄,飞去学王乔。
送李太保知仪州。宋代。王安石。北平上谷当时守,气略人推李广优。还见子孙持汉节,欲临关塞抚羌酋。云边鼓吹应先喜,日下旌旗更少留。五字亦君家世事,一吟何以称来求。
春日得程君衡书却寄。明代。佘翔。江东云树望中迷,双鲤长劳尺素题。若问天涯游子意,姑苏台畔草萋萋。
赠曾槃乐道。宋代。赵蕃。我居怀玉山,茶山非一游。每观文清竹,凛若人好修。往来道嘉禾,诗曾长公投。十年再建业,问劳加绸缪。中歌殄瘁诗,尺疏去莫由。虽微荆州论,感叹自不休。今日复何日,兰溪系归舟。典型君尚有,一见写余忧。
暮春书怀二首 其二。明代。李昱。闲居习疏懒,岁月渐成癖。心幽远世虑,地偏少人迹。是时春向暮,芳草萋更碧。鸟啼檐间树,花落溪上石。悠悠发长吟,命酒聊自适。人生任天性,焉能为形役。
医无闾行赠吕湛溪太仆。明代。王立道。医无闾,其山乃在幽州之阻、辽水之涯,盘纡峍屼几千仞,岿然上与北极通精光。羲和望舒坐自诎,麾使日月东南骧。忆昔康回怒倾地,此山自有神灵屃。至今天险压秦关,河山百二誇幽冀。圣王一出洗戈鋋,草木光华非昔年。直使屯田通韎
泊三江口。宋代。黎廷瑞。潮寒闻雁声,野霁见虎迹。眼中无故人,莽莽欲谁适。当年此防秋,筑垒如铁壁。哀哉不崇朝,遽此陵谷易。土道蚀残砖,沙草埋折戟。林墟稍亦集,农亩犹未闢。人心嗜新乐,畴复念曩昔。亭亭千尺塔,独立苍烟碧。稽首塔中仙,此心如铁石。
同德麟仲宝过谢公定酌酒赏菊以悲哉秋之为气。宋代。李廌。痛饮可一石,宁辞手中卮。挹斗自斟酌,浇胸定为宜。心如虎在圈,事若羊触篱。执鞭吾弗能,放意从所之。
建元寺昼公与崔秀才见过联句与郑奉礼部同作。唐代。皇甫曾。人闲宜岁晚,道者访幽期。独与寒山别,行当暮雪时。柏台辞汉主,竹寺寄潜师。荷策知君待,开门笑我迟。暮阶县雨足,寒吹绕松枝。理辩尘心妄,经分梵字疑。久承黄纸诏,曾赋碧云诗。然诺惊相许,风流话所思。筌忘心已默,磬发夜何其。愿结求羊侣,名山从所之。
晚春诣苏州敬赠武员外。唐代。王湾。苏台忆季常,飞棹历江乡。持此功曹掾,初离华省郎。贵门生礼乐,明代秉文章。嘉郡位先进,鸿儒名重扬。爰从姻娅贬,岂失忠信防。万里行骥足,十年暌凤翔。回迁翊元圣,入拜伫惟良。别业对南浦,群书满北堂。意深投辖盛,才重接筵光。陋学叨铅简,弱龄许翰场。神驰劳旧国,颜展别殊方。际晓杂氛散,残春众物芳。烟和疏树满,雨续小谿长。旅拙感成慰,通贤顾不忘。从来琴曲罢,开匣为君张。
偈颂一百五十首。宋代。释心月。然灯之前,六六三十六。然灯之后,九九八十一。数目甚分明,因甚数不出。数得出,弄到弥勒下生,依旧杳无消息。
闻变 其九。明代。陈邦彦。天末提封自尉陀,戈船曾记下牂牁。危峰骇浪山川旧,白雉文犀岁月多。未见星轺来北极,却防佩犊起南讹。漫劳慷慨怀忠烈,言念瞻乌可若何。
海风喜得千金四韵以贺。清代。陈忠平。宝婺星初起,桂华盈室香。从兹埋酒瓮,待日醉东床。膝下欢愉足,闺中吟咏长。何怜谢家女,凤种定云翔。
正月二十一日偶题。元代。方回。楼头日日倚危栏,来往人忙许静看。老子无聊常□□,杏花欲动更春寒。虚名畴昔三千字,险路平生百八盘。挥翰玉堂有公相,閒人赢得把渔竿。
秋晚游谦上人庵四首 其三。宋代。张嵲。霜落秋山枫树红,茅檐直面列诸峰。上人竟日观心坐,粥饭遥凭别寺钟。
故园酴醾。明代。殷奎。一架酴醾手自栽,故园春老未曾开。明年乞得身归去,满为花神酹一杯。
送铁佛专使。宋代。释重顯。荷策来寻我,泛舟思旧山。不知何处月,相照在深湾。风助秋涛急,云兼野树闲。到时如请益,先忆赵州关。
自太谷上太原访徐伯让主簿不值其二子留饮。明代。谢肃。太谷县斋中夜饭,太原驿路及晨行。春风马上吹残梦,野水沤边驻远情。麦叶纤柔青出陇,杨花飘荡雪漫城。如何相访不相见,愁对江南酒一觥。
和子上第春雹。宋代。杨万里。雹子何孤竹屋声,只於花事軏无情。青春已在残红里,更著渠侬何似生。
贻郭恒。元代。郭钰。月悬松露明,鹃啼浦烟破。遥想山中人,此时正思我。我行忽堕沧江边,度尽春风无一钱。向来自是钓鳌客,至今思拍洪崖肩。洪崖不可招,蓬莱在何处?铺遍閒愁芳草路,千树绿阴昼如雨。锦字书成人不来,银烛花残谁与度!近日闻君多好怀,雪色白纻佳人裁。小楼纨扇低徘徊,酿酒好近榴花开。榴花开,我归来。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宋代。刘克庄。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