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魏教授见赠

和魏教授见赠朗读

《和魏教授见赠》是宋代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清世文章日月悬,
无才唯幸乐丰年。
游山太室更少室,
看水伊川又洛川。
古有孟轲难语觉,
时无颜子易为贤。
读书每到天根处,
长惧诸公问极玄。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文学和学问的思考和态度。作者通过描绘自然山水和历史人物的形象来展示自己的观点。

赏析:
首句"清世文章日月悬"表达了作者对文学的重视和珍视。"清世"指的是当时社会的清明和宁静,"文章日月悬"则意味着文学作品犹如太阳和月亮悬挂在天空,照亮人们的生活。

接下来的两句"无才唯幸乐丰年,游山太室更少室"表达了作者对平凡生活的满足和快乐。无才指的是自己没有出众的才华,但却能够享受丰收的年景。"游山太室"和"少室"是对古代学者隐居山林的描绘,意味着作者对清净自然环境的向往。

接下来的两句"看水伊川又洛川"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伊川"和"洛川"都是古代有名的河流,作者通过观赏这些水流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之处。

接着的两句"古有孟轲难语觉,时无颜子易为贤"引用了孟子和颜子这两位古代哲学家的名字。这表达了作者对学问的敬畏和谦卑之心,认为自己与这些伟大思想家相比,言谈之难和成为贤者之易。

最后两句"读书每到天根处,长惧诸公问极玄"表达了作者在学问上的苦恼和迷惑。"天根处"指代深奥的学问,作者担心自己无法回答他人提出的复杂问题,感到压力和恐惧。

整首诗词通过对自然、历史和学问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文学和学问的敬畏、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平凡生活的满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身才智的谦卑和对学问困境的担忧。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朗读
()

猜你喜欢

三年清似镜。

()

西风吹散旧时香,收起宫装换北装。绒帽貂裘同锦绮,翠眉蝉鬓怯风霜。

草白云黄金勒短,旧愁新恨玉鞭长。一天怨在琵琶上,试倩征鸿问汉皇。

()

茫茫芦雁起汀洲,落木萧森一片秋。客思满怀无处着,渭泾朝暮为谁流。

()

谁从毫末见参天,又到苍苍化石年。万古清风吹作籁,

一条寒溜滴成穿。闲追金带徒劳恨,静格朱丝更可怜。

()

中黄一气禀坤宫,苑北园南色更浓。总使秋阳如烈火,肯随朝露便消融。

()

()

扰扰复翻翻,黄昏飏冷烟。毛欺皇后发,声感楚姬弦。

蔓垒盘风下,霜林接翅眠。只如西旅样,头白岂无缘。

()
寒蟾初满。
正是枝头开烂熳。
素质笼明。
多少风姿无限情。
()
何期踪迹又迟留,行止於人自不由。
梦境固知空似蚁,生涯却笑拙于鸠。
碧涵一镜晴天阔,翠拥千峰宿雨收。
从此公馀须杖履,未应草草度春休。
()
水乡熟处未全饥,舟楫安行盗亦稀。
乘兴聊为三日客,魏塘酒贱蟹螯肥。
()

青衫从事南来久,公馆烦忧托杯酒。风吹酒醒忧不除,复泛扁舟访良友。

江上茅斋春草深,苍头抱琴来见寻。手弄秋风未终曲,推琴且说南来心。

()
亨到离时见,贞从坎处来。
归根培养熟,方解鼓风雷。
()

归去乐,蜀道崔嵬天一角。青泥百折费跻攀,滟滪翻空波浪恶。

呜呼朝避长蛇夕猛虎,干戈满眼归何所?

()

春雪初晴,远峰头戴斑斑白。云山开廓。高柳摇城郭。

移棹东西,一曲穿溪彴。环湖宅。水天不隔。一点尘无著。

()

仙人渡弱水,云是王方平。海上见麻姑,为言三浅清。

天风吹榑桑,鱼龙不得宁。海水相荡潏,五鳌欲颓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