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皇帝挽词七首

仁宗皇帝挽词七首朗读

这是一首宋代蔡襄所作的七首挽词,题为《仁宗皇帝挽词七首》。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仁宗皇帝挽词七首》

万世威神在,
多方惠泽隆。
密音通虏壤,
行哭亦儿童。

画翣离丹阙,
幽堂对紫嵩。
孤城空雨泣,
白首抱遗弓。

译文:
千秋万世中,仁宗威神永存,
他的恩泽广泛而丰富。
他的声音穿越边塞,
行走的人们哭泣得像孩童一般。

他的画像离开了皇宫,
在幽静的堂室中面对紫嵩山。
孤独的城池空荡荡地哭泣,
年老的皇帝抱着他的遗弓。

诗意:
这首挽词是蔡襄写给宋仁宗赵祯的,表达了对仁宗皇帝的哀思和缅怀之情。仁宗皇帝被称为威神,意味着他的威严和神圣将永远存在于世间。诗中提到了他的多方惠泽,说明他的治理有益于国家和人民。诗人将仁宗的声音比喻为穿越边塞的密音,强调了他的声望和影响力。行哭亦儿童则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深深怀念和悲痛之情。

诗中描绘了仁宗皇帝的画像离开了皇宫,置于幽静的堂室中,对着紫嵩山。这里的紫嵩山可以理解为象征皇帝的高尚和崇高的地方。孤城空雨泣表达了皇帝去世后的孤独和哀伤,白首抱遗弓则意味着年老的仁宗皇帝仍然怀揣着他的遗弓,象征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赏析:
《仁宗皇帝挽词七首》以悼念宋仁宗为主题,通过描绘仁宗的威严和治理成就,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诗词运用了富有音韵美的语言表达,如密音通虏壤、行哭亦儿童等,给人以声音的共鸣和情感的共鸣。同时,通过描绘仁宗画像离开皇宫、孤城空雨泣等形象,表达了仁宗离世后的孤独和哀伤,给人以深深的感受。

整首诗词情感真挚而深沉,语言简练而富有意境,展现了宋代挽词的特点,表达了对仁宗皇帝的深深怀念和对国家的忠诚。这首诗词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体现了蔡襄作为文人的情感表达和才华横溢。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蔡襄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汉族,兴化军仙游县(今枫亭镇青泽亭)人。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蔡襄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倡植福州至漳州700里驿道松;在建州时,主持制作武夷茶精品“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所著《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蔡襄工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

蔡襄朗读
()

猜你喜欢

官静亦无能,平生少面朋。务开唯印吏,公退只棋僧。

药鼎初寒火,书龛欲夜灯。安知北溟水,终日送抟鹏。

()

桃花满灵涧,树老不计春。白云如可问,为觅种桃人。

()

万国未得雨,孤云犹在山。

()

减取琼花一片开,五铢轻较六铢裁。亭亭小立雕楹外,白纻闲看舞袖回。

()

卷叶寒来多少时,形言眼语亦能知。白头闻得无生事,学把胡珠唤老师。

()
四昨本山名,与洞屹相向。
取山以名洞,足以迎景贶。
我非济时才,香火三遣放。
再为玉局吏,圣恩覃旷荡。
()
少年如此已成枯,我亦重来白鬓须。
正使冥冥有知识,不知还认阿兄无。
()

金蹙钗头双凤凰,晓来巧拂鬓云光。自怜不带萧郎思,独对菱花学淡妆。

()

绛绡新制舞衣裳,翠盖亭亭度晚香。祇恐君王恩易改,夜深风露不胜凉。

()

贺兰千队驻征麾,山后山前毳幕移。列嶂厂天攒剑戟,重关画地守熊罴。

夏王暑殿馀荒址,汉将高台接古陴。一自三城收戍卒,胡奴无复泣燕支。

()

县滩如沸鼎,玄馆足清幽。
竹迳不留暑,莲池先借秋。
学仙师有诀,恋禄我怀羞。

()

南州多隐士,六十又生辰。白屋图书古,青山杖屦新。

五云高世泽,一盏渺江春。剩想称觞处,梅花解劝人。

()

茫茫海树远生烟,推过篷窗对月眠。

半夜橹声摇梦醒,趁潮多有渡江船。

()

同摇兰桨月如霜,江水江烟共渺茫。满树松花风落尽,前船香似后船香。

()

耕荒凿原时,高趣在希夷。大舜欲逊国,先生空敛眉。

五溪清不足,千古美无亏。纵遣亡淳者,何人投所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