蠹书鱼

蠹书鱼朗读

《蠹书鱼》是宋代邵雍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形状类似鱼,它的内心热爱蠹书。
常常居住在箱笥里,从未出现在江湖之上。
它的危害千般多,言论能毁灭一切。
每年夏天来临时,无论左右日光如何,它依旧存在。

诗意:
《蠹书鱼》以形状类似鱼的书蠹为象征,抒发了对书籍的珍视和对言论力量的思考。诗中的蠹书鱼被描绘为一种隐秘而有害的存在,它居住在箱笥里,默默侵蚀着书籍的内容,可以毁灭文字的力量。尽管它的危害无处不在,但它却难以被察觉和消灭。诗中的夏天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蠹书鱼却在夏天之后依旧存在,意味着文字的力量是无法被消灭的。

赏析:
《蠹书鱼》通过寓言的手法,表达了对书籍和言论力量的思考和珍视。诗中的蠹书鱼象征着那些偏激、有害的言论和观点,它们悄无声息地侵蚀和破坏着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诗人通过将蠹书鱼比作形状类似鱼的生物,将其与书籍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书籍的珍贵和言论的重要性。

诗人在诗中提到蠹书鱼居住在箱笥里,这种描写意味着书籍需要被珍视和保护,同时也暗示了蠹书鱼的隐秘和危险性。诗中还提到蠹书鱼的危害多种多样,言论能毁灭一切,这是对言论力量的警示,提醒人们要审慎选择和运用自己的言辞和观点。

诗中的夏天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更迭,而蠹书鱼依旧存在,说明文字的力量是持久而不可摧毁的。这也是对知识和智慧的肯定,无论经历怎样的变迁,文字和言论的力量始终存在并发挥作用。

总的来说,《蠹书鱼》这首诗词通过对蠹书鱼的描绘和象征,表达了对书籍和言论力量的思考和珍视,同时也提醒人们要警惕言论的影响力和选择适当的观点。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意味深长的语言,展示了邵雍对文化和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朗读
()

猜你喜欢

天王守太白,立国自有疆。
舍此复何之,已具浮海航。

()

双峰耸碧。寒玉雕秋壁。天半凝螺千尺,横无限、青青色。

涛声惊岸拍。似撼湘灵宅。天际镜沉鸾去,空留得、春山迹。

()

凉雨蹴春波,曲曲随堤转。时泛桃花来,不知源近远。

()
射策明经亦巨儒,巧迎封禅意何如。
相如未死犹知耻,却了相如死后书。
()

万紫千红不敢开,先春独让岭头梅。亭亭玉立天人相,天遣称尊花国来。

()

铜绿春衫乍剪裁,称心花样称身材。迎春过后无心著,道与西邻一样来。

()

馀庆钟兰秀,初占合凤飞。那知风不止,遽作露先晞。

鬻剃筵方彻,齐眉事已非。魂车春陌上,空背夕阳归。

()
人日兼春日,长怀复短怀。
遥知双彩胜,并在一金钗。
()

君不见男儿生年二十好任侠,落魄何曾问家业。

暂从丧舍给吹箫,肯向侯门坐弹铗。相逢寒士解金装,悲歌同醉酒垆傍。

()
引弓风俗可伤嗟,满目清溪与白沙。
封域虽长编户少,隔山才见两三家。
()

交游惟子独相知,此老天胡不憖遗。
行辈凋零亡益友,文风寥落失儒师。
在生曾与传遗像,临死犹能寄别诗。

()
潇洒幽扉掩碧丛,尘昏题扁想坡翁。
六千君子寒光落,十二阑干晚色空。
僧指旧基埋积雨,鸟翻新箨起枯风。
苍凉不障层坡峻,一击亭閒夕照中。
()
余旧作《凤咮石砚铭》,其略云:苏子一见名凤咮,坐令龙尾羞牛后。
已而求砚于歙,歙人云:子自有凤咮,何以此为?盖不能平也。
奉议郎方君彦德,有龙尾大砚奇甚,谓余若能作诗少解前语者,当奉饷,乃作此诗。
黄琮白琥天不惜,顾恐贪夫死怀璧。
()

堕落有时有,三涂报则否。舌广而音宏,天女侍前后。

遍召忠孝魂,座下赐卮酒。屈曲缭戾情,千义听吾剖。

()

无奈落叶何,纷纷满衰草。疾来无气力,拥户不能扫。

欲访云外人,都迷上山道。

()